《我不是药神》:一个药神的故事,真实而不煽情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真实呈现癌症患者的挣扎
《我不是药神》以一种真实而感人的方式,讲述了癌症患者的挣扎和绝望。影片聚焦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他们必须每月支付高昂的专利药格列卫(Gleevec)费用,才能维持生命。这种药在美国的价格每月约为3万元人民币,对中国大多数患者来说难以承受。影片通过深入刻画患者的日常困境,展现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助。主人公程勇起初是一个冷漠的小商人,但当他接触到这些患者后,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触动。他冒着被捕的风险,从印度进口廉价的仿制药,以帮助患者对抗昂贵的专利药。
人性光辉与社会困境
《我不是药神》不仅刻画了患者的挣扎,还揭示了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困境。专利药的高昂价格,让许多患者陷入经济困境,甚至不得不放弃治疗。影片中,患者吕受益是一个质朴农民,为了省钱购买仿制药,他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影片批判了药企的高昂定价,以及医疗体系的缺陷。它发人深省,让人们意识到健康权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真实无煽情的表演
《我不是药神》的表演真实细腻,没有一丝煽情。徐峥饰演的程勇,既有市井气,又有侠义心肠。他游走在法律边缘,做出违法贩药的行为,但观众却能感受到他的善良和正义。周迅饰演的谭卓,是一位癌症患者,她坚强乐观,即使面对死亡也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她的表演让观众潸然泪下,却又备受鼓舞。
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
《我不是药神》采用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呈现人物和故事。影片中没有华丽的特效,也没有刻意煽情的镜头。它通过日常细节的刻画,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真实性。
引发社会反思
《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反思。影片引发了关于专利药定价、医疗体系改革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的讨论。它让公众意识到健康权的重要性,以及改善医疗体系的必要性。
结论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它真实感人,发人深省。影片对癌症患者的挣扎、社会困境、人性光辉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它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影片,值得观众反复回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