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里洋场风云:权欲交织的权力场 (外滩为什么叫十里洋场)
上海外滩,被称为“十里洋场”,是晚清民国时期上海最繁华的地区之一。这里汇集了各国商贾、政要、名流,是权欲交织,风云变幻的权力场。
租界与治外法权
十里洋场是租界的产物。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美、德、俄等国相继在上海租借土地,建立租界。租界享有治外法权,不受中国法律管辖。这为洋人提供了庇护所,也为冒险家和投机者提供了机会。
洋行的兴起
租界的建立促进了洋行的兴起。洋行是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贸易机构,垄断了中国对外贸易。他们掌握着巨大的经济权力,并与洋务运动中的中国官僚勾结,攫取了巨额财富。
青帮的崛起
在十里洋场,江湖势力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青帮是上海最大的黑社会组织,控制着码头、赌场和鸦片生意。青帮与官府和洋人都有勾结,成为维护十里洋场治安和利益的重要力量。
政客的角逐
十里洋场也是政客角逐的舞台。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等民国政要都曾经在十里洋场活动。他们利用洋人、商界和青帮的力量,扩张自己的势力,争夺政治权力。
金融中心
十里洋场也是上海的金融中心。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大型外资银行在这里设立分行,控制着中国金融命脉。这些银行与洋商和政客密切合作,操纵金融市场,牟取暴利。
文化大熔炉
十里洋场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场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租界内有众多的咖啡馆、书店、剧院,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的传播地。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里得到发展,出现了海派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繁华与没落
十里洋场经历了从繁华到没落的历程。在上个世纪初,这里达到鼎盛时期,被称为“东方巴黎”。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租界制度的瓦解,十里洋场的繁华逐渐褪去。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十里洋场彻底没落,成为历史的记忆。
外滩为什么叫十里洋场
外滩被称为“十里洋场”的原因有很多。一种说法是,从十六铺到外白渡桥这段长约十里的外滩沿线,汇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洋行、商店、银行等,形成了“十里洋场”的景象。另一种说法是,“十里洋场”是当时上海人对租界中西合璧的繁华商业区的俗称。无论哪种说法,外滩“十里洋场”的称号都反映了上海在晚清民国时期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城市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