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舞者影评》:一部挑战传统舞蹈艺术与人性极限的影片 (《黑暗中的舞者》的主人公是)
引言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由拉斯·冯·提尔执导的电影,它以极具挑战性的方式探讨了舞蹈艺术与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塞尔玛(由妮可·基德曼饰演)为实现她的梦想而付出的代价,以及她在追寻理想与生存现实之间的挣扎。电影的叙事方式、音乐元素和视觉风格都为其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人性、牺牲和社会公正的深刻思考。
角色分析:塞尔玛的梦想与挣扎
塞尔玛是一位来自捷克的移民,她在美国的生活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她的眼疾让她几乎失去了一切光明,但这并没有阻止她追求舞蹈的梦想。塞尔玛的角色设定使得她不仅仅是一位舞者,更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为了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她为了儿子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工作,甚至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梦想。
影片中塞尔玛的内心挣扎与其外部环境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与现实中遭遇的压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立关系使得观众不得不思考:在追求艺术与梦想的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重压?塞尔玛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舞蹈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牺牲与人性本质的探讨。
舞蹈艺术的极限与表现
影片中的舞蹈场景将观众引入一种超现实的氛围,采用了独特的音乐剧形式。每当塞尔玛在舞蹈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她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渴望。舞蹈不仅是她释放情感的方式,更是她与这个世界抗争的武器。这种通过舞蹈表达的情感也让影片的艺术价值不断升华。
尤其在影片高潮部分,塞尔玛的舞蹈成为了她命运的转折点。通过华丽而戏剧化的舞蹈表演,观众不仅感受到塞尔玛对生活的不屈服,更感受到人性在极限状况下的真实反映。这一段舞蹈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挑战了传统舞蹈艺术的界限,也让整部影片达到了情感的巅峰。
社会背景与人性的探讨
《黑暗中的舞者》不仅是个人梦想的史诗,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影片描绘了移民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包括经济压力、社会歧视与家庭责任。通过塞尔玛的经历,导演向我们揭示了社会体制对个体的压迫,以及在绝望中,个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脱。
影片的悲剧色彩不仅来自于主角的个人命运,更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通过塞尔玛的遭遇,影片引发观众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质疑。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是选择无视他人的痛苦,还是勇于承担责任?这一问题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让人不禁深思。
音乐与视觉的完美结合
影片的音乐与视觉效果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每一段音乐都与塞尔玛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她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视觉元素方面,影片通过对光线与色彩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阴郁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尤其是在表现塞尔玛的舞蹈时,导演通过不同的镜头切换与光影变化,使其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像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这种视觉与音乐的结合,使得影片在艺术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结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探讨人性与艺术、梦想与现实之间深刻关系的影片。通过主人公塞尔玛的故事,影片向观众展示了在追求理想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它不仅是对舞蹈艺术的热爱,更是对人类精神的一种颂扬。
影片所传达的消息让人反思:在追逐梦想的旅途中,我们是否能够坚持自我,抵抗现实的压迫?这种对人性深处的思考,使得《黑暗中的舞者》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场关于梦想与人性的深刻对话。
黑暗中的舞者影片结构
丹麦导演拉尔斯的“金心三部曲”之一,《黑暗中的舞者》是其艺术探索的巅峰之作。
这部影片的灵感源于一个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无私奉献的故事,拉尔斯将这一精神融入塞尔玛这个角色,使她成为影片中的坚强乐观象征。
影片设定在60年代的美国,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不公平与无知,塞尔玛犹如身处战场,尽管善良,但生活并未因之改变,她的悲剧命运在黑暗中显现。
影片以独特的歌舞形式呈现,拉尔斯视舞蹈与音乐为生命的表达,不论是在嘈杂的机器声中,还是在火车的疾驰、法庭的庄重、乃至断头台的无情中,舞蹈都是自由的象征,是对命运反抗的呐喊。
海报中的画面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在阴影中的她,通过舞蹈找到了生命中的微光,歌声成为影片的灵魂,简单而深情,打破了传统音乐片的框架。
本片以主人公的歌声为主,摒弃了华丽的场景和视觉效果,仅凭歌声和精心设计的画面,塑造了一个深刻的人物形象。
这种纯粹的音乐表现手法,让《黑暗中的舞者》成为了一部争议性的歌舞片,它荣获戛纳金棕榈奖,由冰岛歌手比约克倾力出演并编曲。
尽管影片中有些部分可能让人感到不适,但其感人之处却能触动人心,堪称电影艺术的独特突破。
扩展资料
【黑暗中的舞者】是欧洲的大片,故事叙述捷克的移民塞尔玛是一个单亲母亲,她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和她的小儿子吉恩艰难度日,她为了凑足给儿子治病的手术费,她坚持加班并以歌舞来驱散忧愁。
但当她发觉自己挣的钱被房东比尔偷了的时候,竟果真听从比尔的话打死了比尔……在她受绞刑之前听到儿子手术之后,她还是放声歌唱。
看不懂《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电影?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
它向100多年来经典电影里所有爱的深处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渊一样的穿透力。
–法国著名影评人 拉尔夫·里舍有着冰岛女神美誉的歌手比约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叹,虽然她此前从未出演过电影,但我们还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
她的音乐向来轻灵任性,像一座现代派的艺术冰雕,乍听之下有些随意妄为,再听就发现韵味无穷自然天成,加上她举世无双的鬼声,无法不独树一帜、鹤立鸡群。
–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黑暗中的舞者》和我们以往看过的影片并不一样,它是一部绝美的音乐片,它带给了人们无法言传的力量–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纷乱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但却坚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这类主题始终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詹姆斯·霍克《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电影,它的情节简单却能够在狠狠撕破你心灵厚茧的同时让你对电影的固有看法一扫而空。
它是那种所谓的另类,从头到脚都是。
–影评人 刘 勇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
塞尔玛是来自捷克的移民,是一个单亲母亲,她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和她的小儿子吉恩艰难度日。
塞尔玛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由于遗传因素,她的视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着高度近视镜才能维持微弱的视力,她发现儿子吉恩也有同样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支付动手术的费用,吉恩也难以逃脱变瞎的命运。
为了给儿子凑钱动手术,塞尔玛开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将辛苦赚来的每分每毫都装在一个小铁皮盒里。
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塞尔玛还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剧感兴趣。
在工厂的歌舞团里,塞尔玛经常和工友们排练《音乐之声》,她把自己想像成剧中的主角,以此给予自己疲惫的心灵以抚慰,并自我沉醉。
同时,她还有两个很好的朋友–车间里的女工头凯茜和暗恋她的司机杰夫,有这些好心人关爱她,即使生活困苦,塞尔玛也觉得其乐融融。
塞尔玛的房东比尔是个警察,他有个整日无所事事却又崇尚享乐的妻子,她把家里的财产全挥霍光了。
比尔破产了,但他很爱妻子,没有勇气把真相告诉她,更没有勇气自杀。
他知道塞尔玛有一些积蓄,于是找到了她,向她诉说现实的压力与内心的窘迫。
善良的塞尔玛体谅比尔的难堪,并告诉他自己业已失明并一直在为儿子存钱的秘密。
无意间,比尔发现了塞尔玛装钱的铁皮盒子……由于视力的不断下降,塞尔玛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尽管凯茜百般为她说情,她还是被工厂解雇了。
没了工作的塞尔玛非常痛苦,她又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被偷走了,她想到刚刚向她借过钱的比尔,于是去找他。
比尔承认自己拿了塞尔玛的钱,在争执中,比尔绝望地掏出手枪,要塞尔玛帮助自己结束生命,并恳求塞尔玛为自己保住秘密,塞尔玛扣动了扳机。
警察在工厂的歌舞团里逮捕了塞尔玛,这时她已经用那笔钱为吉恩交了手术费。
在法庭上,为了维护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塞尔玛没有说出实情,同时她谎称把钱寄给了父亲洛维,实际上塞尔玛并不认识他,他只是一个塞尔玛所崇拜的音乐剧明星。
洛维被请到法庭上来作证,塞尔玛无话可说了。
不幸的塞尔玛被判处绞刑,但当她得知吉恩做了手术后,她已经了无牵挂,临刑之前她也没忘记放声歌唱。
关于生命的执着与信念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并不具备离奇的情节,不过是社会底层的人们基于某种时空的巧合遭遇的种种幸与不幸。
但这个单薄的故事却足以撕破现代人心灵的厚茧,让你不得不佩服导演讲述的能力–他在简单中包含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最温柔的情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塞尔玛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有条不紊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为儿子攒钱,精心地藏钱,联系医生,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当苦涩艰难的日子降临时,她的脸上呈现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详神态,平凡的她总是那样安然地面对生活。
但残酷的命运似乎连这一点点安宁都不给她,从口袋里预先写下的视力表,从上下班放弃骑自行车而沿着铁轨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断恶化。
从凯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拟电影中舞蹈演员的舞步,从社区导演力排众议让她扮演音乐剧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里柔弱的塞尔玛。
从杰夫在茫茫大雪中为她寻找洗冤的证据,从凯茜在法庭判刑后仍坚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塞尔玛也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为自己辩护,她依旧信守与比尔共同许下的沉默是金的诺言。
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塞尔玛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
面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
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
当纯真与粗鄙的生活遭遇时,总是特别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对立统一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导演在其中呈现了真实和虚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实感和虚情假意的碰撞。
塞尔玛一直纯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乐剧世界里,在那里她是踢踏舞大师的女儿,裙裾飞扬,歌声欢畅。
在音乐剧的奇妙世界里她忘却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劳顿、失业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监狱中的孤寂、临刑前的恐惧,在音乐中她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享受着自己的理想世界。
甚至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塞尔玛套着绳索被绑在绞刑支架上时,当知道儿子手术成功时她摆脱恐惧再一次高歌: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生命如风飘逝。
影片着重突出的是一种纪实的风格,它潜移默化地向人们诉说着人生就是如此,平实而凄惨,没有一丝暴躁黑色的影像风格,却足以令观者动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头出现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长达3分多钟的画布,白色的画布中点点斑驳跃然其上,悠悠长号悄然响起,当观众还在依着画面的情景想像这画是什么时,色彩渐渐地变了,画中的形态也变了。
从茫茫雪原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眼镜,阳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纹,玫瑰的花瓣,黄色的向日葵,白雪皑皑的山峦,路边飘落的黄叶……其实它一直都在变,你发现了也好,没发现也好,它不停地变化着,几乎所有的色彩都在这一画布上出现过。
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不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
不管你接受还是拒绝,欢迎还是规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有机会出现。
也许会有人认为在无尽的黑夜里等待虚幻的黎明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就是人类关于生命的执着和立于生活的信念
请评论电影《黑暗中的舞者》,谢谢!
自创,我来试试,不嫌弃的话看看啊一首撕碎的赞美诗——评《黑暗中的舞者》认同影片理由之一:女主人公——塞尔玛。
塞尔玛没有丈夫,塞尔玛的儿子没有父亲。
所以,这个家庭是“父亲”缺失的家庭,于是,“母亲” 塞尔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同时履行着“父亲”这一职责。
很多时候,女性在社会冲突中是起着协调的作用,在这里却不允许塞尔玛这样。
残酷的现实不允许,周围的环境不允许。
于是,这样的环境让塞尔玛变成了一个外柔内刚的人,她沉默寡言可是坚定无比,她孤独无助可是乐观向上,她的内心温柔善良,她甚至固执的遵守诺言到死前最后一刻都没有出卖那个偷了她钱的人。
在过去的电影中,女性在银幕上往往仅仅是“被看”,换言之则是:“女人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主体。
”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女性形象。
她虽然没有《末路狂花》中的露易丝和(另一个)塞尔玛那般激情四射的强势,但内心的坚韧和倔强足以让我们对这位伟大的母亲刮目相看。
塞尔玛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当代社会和当代女性所必须面对的一系列社会与文化问题。
而最终塞尔玛虽然毫无商量的被绞死了,但她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女性主义问题在更复杂的语境中重新生成或延异的过程。
就像《卧虎藏龙》中,年轻女侠不易规训的激情与能量最终仍逆转为谦卑与痛悔,佐证了女性主义问题在新语境中的复杂性。
而除了塞尔玛,还有两位女性角色同样令人过目难忘。
一位是工厂女工——嘉芙。
这个善良的女人作为塞尔玛的朋友,她陪伴朋友参加排练、检测视力;责备她日以继夜地工作不顾性命,却又跑来帮助她,关切、担心她。
是她,望着莎蔓用脚试探、沿着铁轨踽踽独行的背影潸然泪下;是她,为她悄悄度量走到舞台中央的步数然后牵着塞尔玛的手走到舞台中央;是她,看到绞刑台上的朋友用力歌唱的时候她掩面哭泣......而另一位,则是女女狱警。
当别的狱警要把恐惧得无法步行的莎蔓拖扶到行刑室时,她断然地肯定莎蔓可以自己走路;她用数步数的方式为莎蔓制造出节拍、陪她走过最后的路,为她申请不戴头罩行刑、紧紧抱住塞尔玛流下热泪.......整部影片中,到处都是男性充满发言权和裁决权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些女性在默默相互关怀,相互信任,在举步维艰中一路扶持走来。
认同影片理由之二:摄影、剪辑——动静相宜。
尽管现实如此残酷,塞尔玛还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剧感兴趣。
电影的开始,就是用一个舞台剧形式通过排练《音乐之声》来展开电影的叙述。
影片很多都是采用手持摄象机拍摄,所以在晃动的镜头,灰暗的灯光里,才会显的如此真实。
而从拍摄角度和方法来看,基本是对传统电影的一种颠覆。
在这部片子里,特里尔几乎是用一个常人的视点来完成整个影片的拍摄的——他时刻注意着始终保持着摄象机高度相同,呈水平高度。
即大多数的机位和被摄者的眼睛一样高,这种具有平民特征的视觉形态,扩大了观众接受和认同影象形态的范围,融合了记录客观性和拍摄主观性的特征。
而在剪辑方面,尤其在工厂中的那段塞尔玛臆想出的轻快歌舞,其中的剪辑更是印证了一句话:好的剪辑就是看不到接点的剪辑。
它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剪辑速度的有缓有疾。
当塞尔玛由于沉闷和疲惫的时候,剪辑速度相对比较慢的给了她足够的时间歇喘和想象。
而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缓慢的剪辑速度,让我们在一个镜头中就捕捉到了足够多的信息量。
它让我们仔细看到了女主人公的脸部表情细节的变化。
而或许,剪辑师也在这样一个缓慢的节奏中孕育着下面情节和节奏的爆发。
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当节奏渐渐加快,音乐渐渐明快的时候,剪辑速度也随着节奏渐渐加快。
几个不到一秒的镜头在音乐的陪衬下流畅的接在了一起,在让人目不暇接的时候,更感受到了一种呼之欲出的流畅感,在观赏的时候,和主人公一起享受着这美好的生活,观众几乎和主人公一样抛开了刚才的索然无味。
可以说,在这个片段中,剪辑师利用一切视觉和声音的手法,巧妙地把剪辑点掩藏好,不让观众发现,从而控制观众观影的心理节奏。
而镜头景别的基本一致性(都是对手、脚、机器部件、机器运作状态的近景拍摄)也在快速切换镜头的同时不让人感觉杂乱和散漫。
高超的剪辑实际上是在跟着机器发出的节奏走,使得原本单调的剪辑充满了动感和活力,让整个片段也活了起来,顿时将死气沉沉的气氛转变了。
其实纵观整部影片,所有的剪辑几乎没有任何的画面技术性,而是利用镜头画面直接切出、切入的方法衔接镜头,连接场景,转换时空。
不用任何光学技巧如显、隐、划、化之类来作为过渡,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为另一个镜头剪辑如同跟随着塞尔玛的思绪一样驰骋和遐想,几乎可以不顾一切不顾遵循时空和动作的连贯性来组接各个镜头。
而在看似自由的剪辑思路下,却不难感受到,在这样的剪辑手法下,整部电影很好的处理好了场景的调动、镜头的编排、动作的简化、时空的省略、突出人物性格、营造环境气氛等问题,并且做到了节奏变化明快,镜头衔接流畅、场景转换自然、段落构成合理。
认同影片理由之三:歌舞——痛并快乐着。
影片中分为现实和非现实两部分叙事手法进行。
每当现实的生活艰难到让她受不了的时候,音乐就会响起,她就沉入了她的世界。
想象的明亮和现实的滞重之间爆发出的感伤无疑打动着每一位观众。
毫无疑问,除了故事主线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整个影片的亮点,均在导演对歌舞真实定义的重新延续。
在导演眼中起舞是自由的符号,是对命运压迫的反抗。
在她的想象中,对生活无法掌控的她却可以掌控工厂机器的运作,生活中寂寞不受人瞩目的她却可以和工厂的男工人任意欢快舞蹈,这些无不透析着她那不为人发现的浪漫情怀。
而凌驾这一切之上的是她人道主义的胸怀,她欣赏的话题和事物都是老久以来早被人们淡忘了的价值——噪音、喧嚣和人的残弱。
而这些藉由脑子的运作,被转化成音乐与舞蹈。
而整部影片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塞尔玛臆想出在火车那段和暗恋者谢夫的对唱。
“老实说,我漠不关心。
我什么都见过了。
我见过黑暗,我见过小火花的光辉,我见过我想看的、我需要看的——那就够了,想多要就是贪心。
我见过我是谁、知道我将如何,我什么都见过了,无须再看什么。
”在柔和的阳光下,塞尔玛悠扬唱出这些歌词的时候,还有那张笑的格外落寞的脸,对着关心自己的人唱出这些歌词无非是想逃避。
在看似自我沉浸的世界中,却想努力说服自己和他人她不在乎。
对于身边的朋友的关心和同情,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唱出了这些听来令人落泪的谎话。
而实际呢?认同影片理由之四:结局——瞬间的一落影片中出现的歌舞场面,除了在舞台上断断续续的排练就是塞尔玛臆想中的美好歌舞场面。
而到了最后,当狱警在因为害怕浑身颤抖的塞尔玛颈中套上行刑绳的时候,她却出人意料的唱起了歌。
如此现实的歌声,却是在她临死前的这一刻。
歌声婉转,绝望,绵延,悲凉......在自己的歌声中,她终于从无穷无尽的恐惧中清醒过来,眼神坚定透亮起来,那似笑又非笑的表情再次出现在她的脸上。
她唱了一首完全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当我们沉醉于其中的时候,生命无情的戛然而止,塞尔玛空空荡荡的悬落在半空。
然后,幕布被拉上,好象一出荒唐又悲凉的生命剧作到此为止,一切归零。
当我们还在回想影片昏暗、使人不安的场景时,当我们还在感受那些富有视觉性和诗意的歌舞片段时,当我们还在叹息她的坚韧,她的坚忍,她的乐观,她的歌声时,影片如同塞尔玛的生命一样,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