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合伙人台词中寻找灵感: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成长故事 (在中国合伙人三个主角身上看到了什么)
引言
《在中国合伙人》是一部深具情感和社会意义的电影,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在充满挑战的时代中追逐梦想与理想的故事。影片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复杂关系,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在分析这部影片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故事情节,更要从角色的发展、生活背景以及面对的各种困境中寻找灵感。
角色分析: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碰撞
电影中的三个主角,成浩、王阳和孟晓丽,代表了不同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成浩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憧憬使他在创业初期充满激情,但也因为缺乏现实的考量而遭遇挫折。王阳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职场竞争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孟晓丽作为女性角色,她既体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又在家庭与事业之间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成浩的理想主义让观众感受到创业者的初心与热情,但他在实践中的迷茫与失落又反映了许多年轻人在面对理想时的脆弱。相对而言,王阳的角色则揭示了在现实环境中生存的残酷,他的奋斗和妥协使得他的理想被迫调整。孟晓丽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突显了女性在职场与家庭中所承受的双重压力。通过这三位角色的塑造,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时代背景:社会变革中的成长之路
影片的时代背景处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段时间充满了机遇与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创业,追求自己的梦想。电影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这一时期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年轻人在此背景下的心理状态。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浩、王阳和孟晓丽展开了一段充满挑战的创业之旅。他们不仅需要面对市场竞争、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还要忍受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当中,他们遭遇的挫折与失败,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人共同的经历。这种背景不仅让影片更具真实感,也增强了观众对角色的共鸣。
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奋斗与失落
影片中,理想与现实的交织表现得尤为鲜明。在创业过程中,成浩尽管对教育充满热情,但现实的无情击打使他不得不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与方向。王阳虽然在职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他也失去了最初的理想与信仰。而孟晓丽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挣扎,无疑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女性的困境。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深刻地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在追求梦想时所面临的压力。许多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时,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心,甚至在不断的妥协中感到失落与无助。影片通过这些角色的经历,提醒观众在面对现实的挑战时,永远不要忘记内心深处的理想与信仰。
结局的启示:坚持与反思
在影片的结局,三个主角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终于找到了各自的位置与价值。成浩虽然未能完全实现最初的教育理想,但他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逐渐明白了成功的真正含义。王阳则意识到,个人的成功不应以牺牲理想为代价,而应该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坚守自己的信念。孟晓丽最终找到了一种平衡,在事业与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这部影片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角色的成长故事,更重要的是一种对梦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年轻人需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要学会适应变化,调整自己的目标。这种坚持与反思,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把握,更是对社会发展与未来的积极回应。
总结
《在中国合伙人》通过对三个主角的描绘,生动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成长故事。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这些角色的奋斗与失落使得观众产生深刻的共鸣。影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在追逐梦想过程中的艰辛与勇敢,更引发了对理想的坚持与现实的反思。在当今社会,每一个追梦者都在这条路上踏出属于自己的印记,《在中国合伙人》正是一部能激励人心的现实主义作品。
中国合伙人经典影评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典型励志片. 影片描述了以新东方教育三位创始人为创作原型所创造的三位主人翁,从他们如何进入学校到毕业后的各奔东西,然后从新聚首艰难创业的艰难旅程。
他们经历了从无到有,在破碎的美国梦的废墟中从新站起来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并帮助无数的青年才俊实现了属于他们的美国梦。
成东青,农村出身的土鳖,两次高考落败,眼看就要屈服于当农民的命运,他最后一搏,搏命背下整本英文字典,从明眸变成近视眼,第三次试考,考上北大。
孟晓骏,精英知识分子,强烈自信,内心认定自己永远是最优秀的那个。
王阳,八十年代的浪漫派,样子俊朗,热爱文学,一生梦想是当个诗人。
这样三个各走极端的人,居然就在燕京大学碰上,戏剧性的建立友谊。
虽然影片的主人翁之间也曾有过对前进方向的分歧,但是他们拥有同样的梦想,最终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不仅是对利益的渴望,而更大的是对成功的向往。
经历了三次高考才有学上,因为兼职家教被学校通报辞退的成东青,在无可奈何之下选择了用讲授英语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更是自己原来美国梦的延续。
从小生活条件优异并顺利拿到签证的孟晓俊终于在美国弄得蓬头垢面后才发现,原来生活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
回国的孟晓骏在第一次遇到中国式执法时,那种愤青精神,也是对梦想的不屈服,对挫折的不理解。
影片中有成东青从麻袋中抖出大把钞票的镜头,有人说这是成东青对自己的成功的炫耀。
其实不然,我更觉得这是成东青成功初期不成熟对自己小小虚荣心的一种满足,对他们梦想的一种肯定,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成东青的不成熟和容易满足于现状的缺点。
而正是孟晓俊及时的要求新希望股份制,进而上市才能够推动他们事业的成功,是孟晓俊这种有远瞻的思想才能够使新希望不断的前进。
王洋,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他的角色设定很成功,作为孟晓俊和成东青这两个性格互补的角色调节者,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这部影片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般的情谊,和创业青年对梦想的渴望,是大学里豪放不羁的青春和对生活的信心。
成东青,最后出钱以孟晓俊的名字命名了当初辞退他的实验室,这样的举动并非是炫耀自己的成功和财富,只是为了买回孟晓骏在纽约那段日子的失意。
而孟晓骏也并没有露出应有扬眉吐气或一雪前耻狂傲,而是满面嘘唏,正是因为他饱尝过优秀的学生生涯到出国、失业、回国、创业、成功的百般滋味,他懂得其中的艰辛,他就像是那一代人的缩影,他怀揣着创业的浪潮岁月曾经激扬过热烈过又归于冷却的梦想,慢慢明白成功的曲折。
三位男主角之中,最能体现中国式梦想的人就是邓超饰演的孟晓骏,他所坚持的美国梦、创业梦、上市梦交织成一个闪耀着炫目光彩的时代梦,而他以梦想所建立的尊严也是孟晓俊人格魅力的体现。
从小所经历的贫穷让成东青在抓住时机后就像一枝射出的箭,现实主义天才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窘境能不顾一切向钱冲。
王阳依旧是那个浪漫的文艺青年,虽然在被外国女友甩了只有能够正视现实了,但现实生活中还是把创业当作一种游戏。
因为这样的人物设定,成东青始终把孟晓俊当做自己的偶像和追赶目标。
贫穷的生活经历使成东青的观念极端,以财富来定义成功,直至亲身来到纽约,才明白孟晓俊这种真正以梦想建筑的尊严,是金钱和权势无法取代的。
影片不失诙谐幽默,电影开头时的成东青挡着全村人的面跪求能够再复读一年乡亲们幽默的对话也削弱了影片对中式教育的批判的锐性。
影片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并不是一掠带过的,确实在每一个时代每一批人的背后,爱情都是不可或缺的情感之一。
可以说三位主角的感情之路都不是很顺利,这种失利似乎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人性在软弱时刻对理想的背叛,而失去更美好的东西。
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梦想,因为梦想就是人生的一面旗帜,她指引着我们前进道路的方向,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坚信,即使生活再艰难困苦,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个梦想以及持之以恒的信念,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看完电影《中国合伙人》后你有什么想法?
传记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成冬青、孟晓俊、王阳、三人创办“新梦想”英语学校的故事,从一文不名的大学毕业生到身家过亿的教育企业家,影片展现了中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变,从一间简陋到极点的英语补习班,发展成学员数十万的英语培训集团,这是一个中国梦实现的过程。
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由黄晓明饰成冬青、邓超饰孟晓俊,佟大为饰王阳。
成冬青是三人创业的带头大哥,承担最多,但成冬青也是孟晓俊事业蓝图发展的最大阻力,两人就新梦想公司上市的问题争论了将近十年之久。
成冬青是保守派,不想上市分权;孟晓俊是激进派,希望上市能够扩大公司规模。
两人的角力几乎也把友谊给搭了进去。
单说邓超演绎的孟晓俊,当初三人同校时,孟晓俊品学兼优,他父亲和爷爷都曾远赴美国留学,他自然也很容易申请到出国留学,显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孟晓俊是作为天之骄子而存在的。
他的朋友王阳顾着泡妞,成冬青忙着解决生活起居和恋爱问题,比起孟晓俊真是差的太远了。
影片中孟晓俊的人生转折就是出现在美国,他到美国并没有什么优势,在餐厅当服务员还是BUSBOY那个级别,就是餐厅里专门收盘子的,小费都没有资格拿。
这段历史看起来尤为心酸,邓超表演时从眼神到动作都在流露出一种无奈的辛苦,但为了梦想,孟晓俊不得不坚持下去。
这段戏之所以这么丰满,是因为导演陈可辛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编入电影,孟晓俊这个人物有他的人生一部分。
《中国合伙人》没有把电影拍成温情励志向上的风格,影片中三个好友在企业发展上的意见分歧很大,甚至还要分道扬镳,这种处理手法比较难得,也显得更为真实。
利益其实最容易暴露人的本性,所以生意场的有一句忠告就是:“不要和好友做生意。
”可能几十年的朋友,一次生意就能闹得决裂,人的情感很容易被巨大的利益所左右。
孟晓俊、成冬青、王阳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最终还能够联手打造新梦想公司,这样的友情也显得弥足珍贵。
邓超这次饰演的角色孟晓俊很有趣,因为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有明显变化的,最初是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后来又变成有苦难言的留学生,再后来是发展受阻的企业高层,邓超通过富有层次的情绪和状态演绎出孟晓俊这个人物的变化,可以说,他把这个人物演活了。
写一篇《中国合伙人》的观后感,从理想的角度来写。快快快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作为同样优秀的三个合伙人,在创业之初,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是挣钱,不断的的挣钱。
这是他们最必须的。
虽然都有出国的梦,远大的志向,但处在衣食住行都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只有拼命挣钱。
成东青去做家教,以及私设培训班就是个例子。
当然,王阳不同,在于他是一个价值观很特别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艺,即使身无分文他也能独善其身,但是这种人是很罕见的。
其次,是孟晓俊,他有很强的美国梦,就像里面说的,出国是一个梦想,但是出国的梦想是什么呢?一番成就,很荣耀的做一名海龟,或者永远留在美国,除非过不下去。
孟晓俊就是很典型的一个美国梦者,在美国的生活一直很窘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也只能委屈端盘子,他的梦想还是什么留美淘金吗?只是为了生活奔波罢了。
所以那个时代,生活的开始就是挣钱,没有宗旨和方向,只有结果。
因为没有好的回报开始很快就会被夭折。
联系到大学生就业,并不是说每一名毕业生一毕业就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每个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即使你在做的工作别人并不看好,假如这是一个机会,但是挣的钱只有你最清楚。
在学校里看到有学生做烧烤生意的,开始租场地,音响,烧烤材料之类,短短一年他们资金达100万,越来越成熟。
这就是创业,中国式创业,从混中摸索然后成熟,成功。
但是大多数人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什么?面子。
说正式点是自尊心。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告诉我们,在一定程度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的更高层次需求就是自尊心。
在中国即使吃不饱穿不暖也不愿丢了面子。
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人的价值观决定的。
但是当教授与流氓都表现得相同的话那就不能称得上价值观问题了。
孟晓俊是个爱面子的人,这一点不得不承认。
最明显的两件事,当他再次去美国的时候他又来到了当年他工作的餐厅,为的是让那个美国女人看看我现在回来了,而且很有钱。
还有他来到了当年工作过的实验室,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实验室,这是孟冬青帮他找回的面子。
因为没有人比孟冬青更了解他,孟冬青更爱面子。
爱面子可能有两种因素引起的,一种是自卑。
孟冬青是典型的一个,这是人的心境决定的。
因为他考了三次高考,是个好不容易成功的loser。
他生活拮据,英语发音像日语,他只有努力的学习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所以也只有他能背会英语词典,看800本书。
另一种是窘迫或者消极的情绪引起的。
这种情况出现是即时的,只有在某一情景下你才会表现出你的爱面子。
这种情绪的表达的主体是你自己,所以别人可能并不认为你是个爱面子的人,只是你自己在掩饰窘迫的时候会不自在罢了。
但是假如你在出现窘迫或者消极的情绪的时候表现出的总是让别人以为你是个爱面子的人,那么这就是心境问题了。
而孟晓俊就是后者,他出身很好,父亲爷爷都是海龟,他个人也很优秀,但是为什么他回国后如此自卑呢?症结在于他的美国梦的破灭。
他想用自己的成功挽回自己的失败,因为别人不知道他的失败所以他急于求成,这是他内心压抑的表现。
他要的不是孟冬青给他的豪车,大房子,而是去美国一趟,要回自己的面子,一切也就释然了。
在现在企业管理中,显然这是不可取的,假如又作为领导者,其领导魅力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现代企业,管理是逐渐规范,成熟,管理方法更加专业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其胜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规范,严格。
假如你对一件事耿耿于怀,有一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心态,那么你必定是被这个时代所淘汰的。
可能这可修饰成一种坚韧,或者自我激励,但是何不换一种方式呢?那毕竟是病态的。
成东青调整的就很成功。
为什么?成为Boss。
他最佩服的人,偶像,是孟晓俊,而不是孟子。
他知道差距,之所以把孟晓俊看做偶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嘲。
从别人的优秀看出自己的卑微这是最大的自卑。
三个合伙人中孟晓俊的咄咄逼人也让他在一次感受到压力,领导者的独断是阻碍公司上市的最大原因。
而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保守,或者其他的正当的理由,而就是我对你不爽。
赞成的理由会很多,但是反对的只需一个,这个理由一般是最不直接的。
领导者对重大事情决策是理所应当的,他要维护自己权威和自尊,没有人会和他一样重要,尽管他们是合伙人。
所以说成冬青最终是boss,他一手策划了上市,当然这也是给孟晓俊一个大礼。
成东青从一个loser到最后的boss,虽然他改变不了世界,但是他真的改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