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评作者的角度看志愿军第二部:历史与情感交织的艺术表现 (影评从哪些角度写)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历史与情感交织的艺术表现

引言:志愿军第二部的文化意义

《志愿军:二部》是一部深刻描绘历史事件与人性情感交织的电影,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作为影评作者,我希望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部作品,探讨其在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现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它在历史背景中的重要性。

叙事结构:时间与空间的交错

在叙事上,《志愿军:二部》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巧妙地交错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添了叙事的层次感,更为观众提供了多维度理解历史的可能性。影片通过闪回和插叙的方式,让观众对志愿军士兵的过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充分展现了他们在战火纷飞中的成长与变化。

例如,影片开头通过对一名士兵在战前生活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前的宁静与美好。而随后的战斗场景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们的无奈。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不仅让观众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也引发了对人性及其脆弱性的思考。

角色塑造:真实与立体的人物形象

在角色塑造方面,《志愿军:二部》成功地展现了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每一位士兵都有自己的故事与背景,他们的情感与信念在战斗中交织,构成了志愿军这一群体的整体性。通过细致的刻画,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理解这些普通人在面对战争时的勇气与恐惧。

例如,主角之一的角色经历了从青涩少年到成熟战士的转变,他的成长轨迹不仅展示了个体在战争中的变化,也反映了整个时代对年轻人的塑造。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信念,他们的友谊、牺牲与忠诚令观众动容,使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情感表现:战争背后的温情

尽管《志愿军:二部》以战争为背景,但它并没有忽视战争带来的情感冲击。影片在激烈的战斗场面与紧张的氛围中,巧妙地融入了士兵之间的感情交流,无论是兄弟间的深厚情谊,还是对家乡的思念,都让整部作品充满了温情。这样的情感交织使影片在视觉冲击之余,也让观众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特别是在一些重温战士与家人信件的场景中,影片生动地表现了战士的心理状态和他们对家人的牵挂。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让观众对人物的命运感到更加关心,也让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数字与资料,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

历史背景:反思与传承

影片所在的历史背景给了它更深的社会和文化意义。通过对志愿军历史的再现,影片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代和未来的反思。在全球化和历史遗忘的今天,影片提醒我们不应忽视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人的付出与牺牲。

同时,该影片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对志愿军历史的呈现,让年轻一代能够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影片不仅仅是对志愿军的歌颂,更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和记录,是一种集体记忆的传承。

结论:历史与艺术的结合

《志愿军:二部》在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现等方面都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它不仅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战争的震撼,更通过深刻的情感共鸣让人对历史进行了反思。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于它将历史与艺术完美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引人深思的视听体验。


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是一部极具深度和艺术性的电影,其影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叙事结构上看,让子弹飞巧妙地融合了历史、现实与超现实元素,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故事。

影片以土匪张麻子与恶霸黄四郎的斗争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节和冲突,展现了权力、贪婪、正义等主题的交织与碰撞。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角色塑造上,让子弹飞同样表现出色。

张麻子、黄四郎等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内心世界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种细腻的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此外,让子弹飞在视觉表现上也堪称一流。

影片中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以及镜头语言都充满了艺术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同时,影片中的音乐、音效等也恰到好处,为故事增色不少。

综上所述,让子弹飞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优秀电影。

它不仅在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和视觉表现等方面表现出色,更通过深入的主题探讨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享受到了视觉和听觉的愉悦,更让人在思考中获得了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影评可以从哪些角度

影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一、剧情分析在影评中,对剧情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包括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评价时,可以探讨剧本的构思是否巧妙,情节是否紧凑有吸引力,以及故事线是否清晰等。

二、角色表现角色的表现是影评的重要角度之一。

这包括演员的演技、角色的塑造以及角色之间的互动。

评价时,可以分析演员的表演是否真实自然,角色性格是否鲜明立体,以及演员是否成功塑造了角色的形象。

三、导演手法导演的手法在影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评可以从导演的视角出发,评价其镜头运用、画面构图、节奏把控等。

分析导演是否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成功地将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四、技术与视觉呈现技术和视觉呈现也是影评的重要方面。

这包括电影的摄影技术、画面质量、音效、配乐等。

评价时,可以探讨电影制作的技术水平,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与故事和角色相互融合,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五、主题思想与社会背景深入剖析电影的主题思想及其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表现也是影评的一种角度。

可以分析电影所传达的核心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探讨电影对于社会问题的启示和反思。

通过以上几个角度,可以对一部电影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析。

在撰写影评时,可以根据电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展开。

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

《我的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战争场面拍的气势恢宏巨大,但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片画面音效更加逼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战争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一  《我的战争》节选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的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故事。

我想,《我的战争》选择在“九·一八”纪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为的是唤醒中国人的民族荣辱感,铭记历史,继续前进。

80后的我,除了在教科书里学到了关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之外,就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相关历史。

我感觉影视作品更有渲染力,更直观。

近几年,关于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制作越来越多,例如《百团大战》、《集结号》、《辛亥革命》等,这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息息相关。

2013年11月,在考察山东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主流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这也符合80后、90后的观影需求,他们不太习惯通过历史书了解历史,而是对反映历史的影视作品颇感兴趣。

我对抗美援朝战争知之甚少,通过观看《我的战争》,我被老一辈爱国将士的精神深深震撼着:中国抗美援朝军人典型代表——九连连长孙北川,他身经百战,习惯了枪林弹雨,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是个真正的战斗英雄。

在第三场巷战战役中,当他陷入弹尽粮绝,生死一线之际,他陷入了劫后余生的恐惧,面对残酷的战争,面对随时而来的死亡,面对随时都可能失去的爱情,他第一次害怕了。

但在恋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励下,在面对战友兄弟一个一个倒下之时,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呼唤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惧的阴影,再一次拿起了冲锋枪,踏上战场;文工团乐队指挥刘诗文,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主动报名参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朝鲜战场,可是在面临极其艰苦的环境之时,又陷入了强烈的恐惧之中,最终,当女友文珺意外牺牲之后,刘诗文心底的坚韧终于被激发出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付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深爱我们的国家,“铭记历史、继续前进”。

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二  这是一部在上映前就引发争议的影片!  这是一部在观影后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与火交织的朝鲜战争,是这部影片聚焦的主题。

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轻军人为保卫共和国毅然决然奔赴战场,在残酷的血雨中所经历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

观看完这样一部“标准”构思的战争影片,感触最深的首先还是战争暴力的血腥与残酷。

作为“装饰死亡的艺术”,战争的残酷从来就是古今中外影视或文学作品呈现的焦点,朝鲜战争尤其如此。

战火后的疮痍不时敲击着观影者的心灵。

其实,在影片之外,有关这场战争的残酷还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当然,这种残酷部分源于敌我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

根据金一南《军人生来为战胜》一书记载,朝鲜战场上美军一个军就拥有坦克43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

这一装备差距的代价,在影片中得以呈现。

再比如,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就拥有汽车约700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军只有汽车100辆,二十七军则只有45辆。

空中力量的悬殊就更大了。

我志愿军当时不但没有飞机,连防空武器也极度缺乏。

面对美军1100架作战飞机,志愿军当时只有一个高炮团,36门75毫米高炮,还要留12门在鸭绿江边保卫渡口。

最初带入朝鲜的,竟然只有旧式的日制高炮24门。

至于雷达则一部也没有,搜索空中目标全凭耳听和目视。

对此,侵朝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后来也回忆道:“我们在北朝鲜战场上空几乎未遭抵抗。

除地面火力外,我们可以不受阻碍地攻击敌补给线。

在头一年,对方甚至连防空火力还击也没有。

”  对于这场战争的残酷,当年的影片《上甘岭》也曾有过经典的刻画。

影片以“战壕真实”为鲜明特征。

在尚不具备鸿篇巨制条件下,当时的影片编导选择了上甘岭战役这个局部,“以小见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将镜头聚焦于战役中志愿军某师某部八连和八连驻守的坑道特定环境,集中塑造八连连长张忠发等基层官兵形象,让观众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志愿军作为整体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

影片中那个生动的细节感染了几代人。

志愿军官兵在坑道里坚守多日,没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难耐,排长讲望梅止渴的故事,连长带头干咽饼干。

师长派人给坑道官兵送来两个苹果,大家拿在手里轮流闻一闻,谁也舍不得吃一口。

影片之所以被誉为战争的诗篇,应该讲,其诗情中渗透着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无比深情,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战争》影片中,也有类似的细节刻画。

比如,在影片的末尾,穿越战场硝烟的火车回来了,跟片头几年前的热闹一样,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只是车头上少了孙北川以及千千万万个和孙北川一样的英雄儿女,画面上其他跟孙北川一样的战士抱着家人痛哭,当张洛东跑向孟三夏的时候,孙北川的笑容定格了。

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识地捂着断臂,胜利的列车驶来,姑娘却没有等来自己的爱情。

战争就是战争,它在不经意之间猝然来临,又在不经意之间分隔生死。

敌机呼啸的轰炸、漫山遍野的枪炮,几乎让观众闻不到一丝生机的味道。

曾经,列车驶出国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惨烈的伤亡,而今,列车归来更是承载着太多痛失亲人的噩耗。

原著巴金小说题为《团圆》,或许想表达的就是这种残缺后的团圆。

犹记得,韩静霆在小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中,对女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与承受赞誉有加。

在充满雄性荷尔蒙单一的世界里,应该说,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现平添了一丝柔和的温度和色彩。

战争将男人练就铮铮铁骨,亦让女性多了份飒爽英姿。

在《我的战争》影片中,王珞丹演的应该说很出色,通过江面大桥遭遇战、五里亭攻坚战、小镇突围战和537高地争夺战,在腥风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国女军人的作风和情怀。

意大利左派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曾经说过,个人是历史的人质。

60多年过去了,有关这场战争的定位有些讨论也不足为怪。

但有一点却是无法遗忘与虚无的,那就是与这场战争关联的所有个体表现出的那些英勇、牺牲、无私与大爱。

这一点,无论是普通的战士,抑或共和国元帅,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鸣的。

比如,有关这场战争的出兵,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在《彭德怀自述》一书中如此追忆道:  “1950年10月1日国庆后,4日午,北京突然派来飞机,令我立即上飞机去北京开会,一分钟也不准停留。

……散会后,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饭店。

当晚怎么也睡不着,我以为是沙发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着。

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

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

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

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

”  美国人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的后记中,也超越政治层面对这场战争进行评述说:“这场战争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战场上的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对敌人个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关这场战争的讨论经久不衰。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令人深思——“你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永远深思的叩问!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三 中秋节这天,南京受台风影响,从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这并没有阻挡我要去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卢米埃南京弘阳广场影城。

说起看电影,那还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独自一人闲暇之时,到曹杨电影院看了一场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世贸中心》,电影描写了911恐怖袭击中纽约消防局的消防队员参加世贸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灾难片中宣扬美国人性和价值观,宣扬英雄主义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实的谎言》历来的美国大片一样,影片推崇的是美国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情结,当时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国历史上在抵御倭寇的战争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战争中,也有那么多英雄,怎么现在的银幕上出现的都是“美国英雄”。

这就是我时隔10年后,今天特地走出家门,冒雨走进影城观影的原因,因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我的战争》全国首映,因为这部电影的宣传片在网上引起争议,因为我十年没有看电影了。

因为知识储备有限,由于掌握的资源和信息量的匮乏,我是不擅长写专业性影评的,充其量写这篇小文只能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发一下自己的观影感受。

近年来,在追求商业利益的电影市场,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标的竞争中,国产电影观众和票房经常不敌美国大片,这种现状已持续多年。

看《我的战争》我是有了思想准备的,不为观众的多少动摇我的观影决心,也不会因争议纷乱影响我的观影心情。

《我的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战争场面拍的气势恢宏巨大,但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片画面音效更加逼真,战争场面更加震撼、惨烈,可见如今的电影拍摄技术借助于电脑特技已经日新月异了。

影片从志愿军九连和文工队入朝参战前的火车站相遇拉开序幕,先后设置了江面大桥遇袭、五义亭阻击攻坚战、小镇排雷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等剧情,通过一批血性军人,热血青年入朝参战,在一场场枪林弹雨战斗中生死与共的经历,演绎了战火纷飞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恋人情,讴歌了人生角色的升华和生命在残酷战争中的蜕变,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战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场战斗中,都有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壮烈牺牲:五义亭峡谷为炸毁美军坦克牺牲的大斧子、小镇突围中掩护战友牺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争夺战牺牲的老梆子、连长孙北川,还有在江面大桥遇袭、小镇突围、537高地争夺战中倒下去的没有名字的志愿军战士。

还有那些在战斗中血肉模糊的战士,那些在战地救护中疼痛无比的伤员,那些虽伤残但活着回来的勇士,哪一个不是最可爱的人,哪一个不是共和国的英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为正义而战是神圣的,国家的英雄是可敬的。

全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歌颂为国家为民族或献身或活着的英雄,每个国家都有或活着或牺牲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美国大片中更是不断向全世界推崇他们在二战、朝鲜战争、中的英雄,不断推崇在灾难来临之时充满人性光辉的英雄,不断推销输出他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电影观众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没有感到奇怪和诧异。

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有他们国家的荣誉和骄傲,他们民族的尊严和自豪,他们崇拜英雄情结。

纵观各国数不清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无名英雄墓,无不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这些国家的人们并没有过多议论所在国家参与或发动战争的正义与否。

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和国的缔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伟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是共产党执政后奠基的,但看看纪念碑后面的碑文就知道纪念碑不只是纪念缅怀共产党的英雄。

我一直觉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国都在歌颂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没有人过多追问英雄产生的那场战争正义与否,不知道《我的战争》与别的战争有多大区别,为什么对《我的战争》这么敏感。

说实在,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战争的残酷,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和平的宝贵,只有经过战争才会厌恶战争。

全世界各国都不想卷入战争,各国人民都不愿意置身战争,但发动战争是国家行为,是统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参与战争,所以,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不是哪个人书写的,而是由历史定论的,看待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换柱,不能把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等同而论。

记得当年有句经典的话说过,什么阶级说什么话。

因此,我认为评论战争所持的立场决定了对战争历史的态度和战争背景的审视。

《我的战争》这部影片和众多的以战争为题材的中外影片并无多少不同,之所以引发争议不是战争片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种思潮泛滥,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尖锐的斗争,改变中国颜色的暗流涌动,推波助澜的背景下,这样理解这场因影片和宣传片引发的争议我认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战争》最后,在537高地争夺战中身负重伤的孙北川和张洛东躺在阵地上有句经典台词对话:张洛东问连长孙北川“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以后的人是不是还会记得”,孙北川回答道:“会记得的”。

听了这样的话,我感动的眼泪流了下来,时隔数十年,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我们能忘记这些用血肉之躯换来几十年和平的英雄吗?我们还记得这些英雄吗?我们还在喋喋不休的为影片名称争论吗?  影片《我的战争》和影片《英雄儿女》都取材于巴金先生的作品《团圆》,都是以战争为大背景的英雄颂歌。

我觉得,有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结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

让我们在尊敬各国英雄的同时,首先尊敬自己国家的英雄!不要忘记“我的战争”中我们的英雄!  向为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战的英雄致敬!看了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的人还看了: 1. 《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2. 《我的战争》观后感 3. 我的战争观后感精选 4. 观《我的战争》后感 5. 《我的战争》观后感 《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 版权声明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