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区》:揭开南非种族主义和贫民窟困境的隐喻 (第九区为什么不出第二部)

设计10个月前发布 howgotuijian
488 0 0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第九区

第九区》是一部2009年的南非科幻电影,由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这部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讲述了约翰内斯堡第九区的故事,这是一座外星人难民营。第九区是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寓言,隔离制度将黑人与白人分开安置。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威克斯(沙尔托·科普雷饰),一名政府特工负责执行驱逐外星难民的行动。当威克斯因为被外星人血液感染而开始变成外星人时,他的观点发生了改变。他开始同情外星人,并意识到驱逐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

《第九区》是一部强大而有思想发人深省的电影,它揭示了种族主义的危害以及将人视为物品的危险性。这部电影还展示了贫民窟居民在恶劣条件下生存的坚韧和尊严。

南非种族主义的寓言

《第九区》可以被解读为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寓言。种族隔离制度将黑人与白人分开安置,黑人受到许多限制和歧视。这部电影中的外星人就像生活在贫民窟的黑人一样,受到歧视和压迫。

驱逐外星人行动就像种族隔离制度一样,是基于种族主义和恐惧。政府认为外星人是危险的,必须被驱逐出境。就像黑人一样,外星人并没有危险。他们只是想要一个安全的地方生活。

电影的结尾,威克斯变成了一名外星人,象征着白人对种族隔离制度的认识的改变。威克斯开始同情外星人,并意识到驱逐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这种转变代表了白人对种族主义和压迫的态度转变。

贫民窟困境的写照

《第九区》也是对贫民窟居民面临困境的写照。第九区是一个贫民窟,外星人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他们缺乏干净的水、食物和住所。他们还受到执法部门的歧视和虐待。

贫民窟居民的困境反映了南非许多人的生活现实。数百万南非人生活在贫民窟,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贫困、犯罪和暴力。政府并未采取充分措施解决贫民窟居民面临的挑战。

《第九区》是一部重要的电影,它揭示了种族主义和贫民窟困境的危害。这部电影激励我们思考对移民、难民和贫困人群的态度。这部电影还督促我们采取行动,解决面临这些挑战的人们所面临的不公正现象。

为什么《第九区》不出第二部?

许多粉丝都期待着《第九区》的续集。续集还没有制作出来,原因有多种。

一个原因是影片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对续集没有兴趣。他认为这部电影已经完整,没有必要再制作续集。布洛姆坎普对剧本感到满意,也不想制作一部仅仅为了赚钱的续集。

另一个原因是制作续集的成本很高。这部电影制作成本约为3000万美元,而续集的制作成本可能更高。为了续集的制作能够盈利,它需要在票房上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并不容易。

尽管有这些挑战,但许多粉丝仍然希望看到《第九区》的续集。这部电影是一部强大而有思想发人深省的作品,许多人认为值得再制作一部续集。

结语

《第九区》是一部重要的电影,它揭示了种族主义和贫民窟困境的危害。这部电影激励我们思考对移民、难民和贫困人群的态度。这部电影还督促我们采取行动,解决面临这些挑战的人们所面临的不公正现象。


电影<第九区>的影视评论,哪位能帮我大概写一篇,4000字左右,要亲自写的,网上复制的不要!急~!!!

电影版《光环》彻底泡汤之后,影片原监制彼得杰克森(Peter Jackson)和导演Neill Blomkamp已经找到了新职位:拍摄一部名为《第九区(District 9)》的科幻电影。

影片开始是一段飞机上的镜头采访,一群看起来就像是巴西移民的人一个个对着镜头抱怨自己不受欢迎、自己不被接受之类的话,就像是电视里常见到的关于移民问题的采访。

这段画面由手持摄像机拍摄,镜头晃动得就像《科洛弗档案》和《女巫布莱尔》。

几分钟以后,画面切换到机舱外,观众可以看到“飞机”其实是一架很大的外星人飞船,他们被送到了一个“贫民区”,字幕打出“他们不是人类”(“人类”二字用红色)。

这时,画外音告诉我们,这个贫民区就是“第九区”,28年前,当外星人首次来到地球时引起了人类的恐慌,人们不知该怎么办,也不敢信任这群外星来客,于是就专门在南非建立了这样一个贫民窟用来隔离外星人,并起名“第九区”。

看到这里你是否发现,这部影片和《人类之子》有几分相似,在《人类之子》中,英国人把外来移民全部集中关押到一个隔离区,不管不问、任其生老病死,《第九区》也有点这个意思,只不过掺进了《黑衣人》的科幻色彩。

(用外星移民的故事影射现实社会的移民问题?)不过《第九区》的故事并不仅仅就是“人类之子+黑衣人”,继续往下看,你会发现这个故事还参考了卡夫卡的《变形记》。

故事的主人公是Sharlto Copley扮演的“Wikus”,他本是一名政府特工。

影片开始没多久,他和MNU(Multi-NationalUnited)组织的人一同在几个全副武装的士兵的保护下穿过“第九区”,他来到一个门前敲开了门(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开门的是一个巨大的虫类外星人(脸长着很像“掠食者Predator”),他们告诉这个外星人他必须离开,原来他们是来驱逐这个移民的(门上的纸条就是驱逐令)。

外星人当然不高兴,他尖叫着跳上了房顶。

过了一会,Wikus向跟着他们的摄影师展示一些外星人的武器(所有镜头都是这个摄影师跟拍的),他拿出一个罐子似的东西,上面还有外星人写的字,Wikus从没见过这个,他没想过这会是一个武器,于是摆弄了几下,结果罐子里喷出了一团黑色的物质,喷到他的脸上。

当观众再次看到他时已经过了一会了,他的鼻子开始流出黑色物质,通过画外音我们知道Wikus被外星人的生物技术感染了,政府的科学家从没见过这种技术,深知这项技术价值的科学家们立刻展开研究,然而无人关心Wikus的死活,他们只想利用他做研究。

被感染后的Wikus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变得更像外星人了,他和一个老外星人面对面交谈,通过自己变身外星人后的亲身经历,他真正体会到了外星移民在地球上受到的不公待遇,他决定做些什么改变局面。

这里要提一下,影片的外星人制作的非常酷,和通常人们想象的“小灰人”不同,本片中的外星人都是昆虫模样。

总体来看《第九区》虽然有很强的科幻色彩,有不少特效和动作场面,但却是一部立意很深的影片,通过主人公变成外星人的亲身经历、通过他的眼睛深入到另一个世界,带着观众也进行了一次换位思考。

南非,彩虹之国,盛产黄金宝石的地方。

在废弃的荒原上,《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一副指点江山的气派。

难道,“霍比特人”住腻了沙土洞,准备搬到地面上?非也,非也!挂帅制片的杰克逊老哥,这次打算在地球上一窥外星人模样。

大帅之所以有意,倒也不是平白无故天马行空,而是看上了尼尔.布洛姆坎普上的奏疏。

布洛姆坎普,男,南非人氏,正值而立之年。

四年前,专攻视效还提名过艾美奖的他,自筹资金回家乡拍了一部6分钟的短片,取名《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

据说,爱才心切的杰克逊看了短片,恨不得立马把他收归旗下。

两人一拍即合,“南非外星访记”就此基本成型。

或许是有点眼红J.J.艾布拉姆斯撑腰的《科洛弗档案》成绩斐然,也可能是影片内容多少有些异曲同工,《第九区》从前期谜团式宣传到后出的仿记录风格预告片,都大幅克隆了前者的发行模式。

不过,和《科洛弗档案》对怪物的由来遮遮掩掩的神秘不同,本片早在正牌预告片中就大方曝光了外星人和飞船的形象。

看来,简简单单地卖关子并非它的目的。

查经翻典才知,原来它所依仗的竟是20世纪世界10部影响最深远的小说之一–现代主义文学开山祖师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虽说包装的特效和动作场面很精彩,虽说电影表面把罪魁祸首栽赃到了外星人身上,但无论是小人物因为偶然且怪诞离奇的原因变形,还是他逐渐改头换面成形似甲虫的异形,都彷佛名作的现代衍生。

不一样的外星人电影究竟地球是不是这个宇宙唯一的生命呢?在银幕上,外星人已经一波又一波的侵袭了地球,他们有的友善,有的好战,但《第九区》的绝对有那么一点不同,这部电影里的外星人,把地球当成了一个移民的地方。

这个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说:“从小我就看了许许多多讲外星人的电影和故事,例如《第三类接触》《外星人》还有《异形》,人类对于外星生命的想像总是非常丰富的,但我觉得很多外星人相关的题材里,外星人总是代表着一种地球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者文化冲突,他们总是无法融为一体,各走各路,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就在想,如果当有一天,很多别的星球的外星人也移民到地球来,他们的科技和人类相仿,知识、语言也变化不大,只是在外形上和人类相去甚远,这时候人类生活的这个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人类会怎么做呢?抱着这种想法,我拍摄了短片《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主要讲述了这种状态下的人类社会。

其实我原本的计划就是拍摄一部长片,但碍于总总限制,总是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这部短片寄托了我很多的想法,我认为这是我把这种想法变为现实的第一步。

”从一部短片到一部近两个小时长的电影,这当中又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尼尔·布洛姆坎普说:“我需要感谢很多人,尤其是他们对于这个故事所展现出的高度热情与兴趣。

当我得知我可以把这个故事完整的展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我就已经进入了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时时刻刻提醒我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节约时间,应该怎么做才能合理的利用资源,在实际拍摄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的那个电影计划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所以在拍摄的过程里我一直在完善这个故事,甚至对于结局还有几个主人公的命运我都在一直做出取舍,我不想把它写得过于平凡,我要找一个最佳的表达方式。

我希望以后能够用DVD的方式来把几种结局都奉献给观众,但银幕上的那个一定是最棒的。

”《第九区》从拍摄伊始就笼罩在神秘之中,即使推出了预告片,但仍然让观众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彼得·杰克逊却否认这是电影公司在故弄玄虚:“我希望观众尽量去享受未知的乐趣,我希望看过试映的影迷们也不要透露剧情,因为观众抱着未知的心态去看电影会得到更多的乐趣。

”《第九区》是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拍摄成本只有三千万美元,对于动辄大制作的好莱坞电影而言,这笔数真的只能说是塞牙缝了,但尼尔本人却相当豁达,从没动过向电影公司索要更多拍摄资金的念头:“我觉得三千万的资金已经足够了,毕竟我不是像詹姆斯·卡梅隆或是彼得·杰克逊这样知名的大导演,如果可以获得很多的拍摄资金当然是件很棒的事,可以随心所欲去做想做的场景设计。

但既然我不是他们,那我就得缩小电影的拍摄规模。

这部电影的资金就只有三千万,我得想方设法考虑预算的问题,我要尽可能做到别人认为我做不到的事情。

”媒体报道《第九区》会有两个结局,这点导演尼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对,另外一个电影结局我希望能收录在DVD里,银幕上的那个结局我想会是大部分观众喜欢的。

这是一部暑期档的好莱坞电影,我希望观众能尽情享受它,电影的不同只在于,它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外星人的故事。

”《第九区》男一号的扮演者沙尔托·科普雷是导演尼尔的好友,启用一个完全没有知名度的演员,尼尔又是如何考虑的呢?“沙尔托·科普雷虽然从没有演出过一部电影,但他很有悟性,我们之间甚至不用剧本,也能在脑海里清晰浮现表演的场景。

我只需要向他表述我大概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情节,所有的对白和细节都可以全任他发挥。

我用一个没有什么表演经验的人,也是希望电影能显得更真实些。

而就我所知能做到这一点,又恰好是南美洲人的,就只有沙尔托·科普雷了。

我让沙尔托试拍了一些镜头,让制片人彼得·杰克逊看过之后,就拍板用他了。

”《第九区》是沙尔托·科普雷出演的首部电影,他在里面饰演维库斯,谈到自己的首部银幕触电之作,沙尔托颇为兴奋:“我比较喜欢我饰演的角色一开始的性格,幽默又风趣,后来他的身体起了某些变化之后,剧情发展就变得沉重起来,性格也压抑了很多。

但我还是很喜欢我的角色,电影里有很多线索为续集埋下了伏笔,如果真能开拍续集,我当然很想能继续参演。

我和导演尼尔是多年的好友了,在电影拍摄期间,我们从来没有争吵过,那种默契十足的感觉很棒。

”“《第九区》是以尼尔之前的一部叫做《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的六分钟短片为基础展开的,我饰演的角色并没有在短片里出现,我只是群众演员的一员,那个短片没有设计某个人类做主角,我们拍摄短片的时候,也没想过将来会有机会拍成长片,不过当时尼尔也非常想能拍成长片,只是有各种问题制约了,现在居然实现了这个想法,太棒了!《第九区》是部与众不同的电影,因为它有别于通常的好莱坞电影,却依然有好莱坞电影的要素,我们不想在预告片里展示一切,还是请观众到电影院好好欣赏吧。

”“电影里有不少外星人出现,所有这些都是用CGI技术做出来的,这都多亏我和尼尔的朋友杰森,电影里的外星人全部由他设计。

电影里出现的那些我和外星人互动的场景,其实只有我一个人在演而已。

这跟传统的拍摄方法不同,你也不能有太大的动作,因为合成的时候,外星人的头可能就在附近出现,在表演的时候得有所克制。

但我们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灵活,他们也会根据我的动作再去合成外星人,所以我大部分时候表演起来还是挥洒自如的。

”低成本科幻片《第九区》登顶北美电影票房榜 处女作、没有明星、成本不到3000万美元,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伪纪录片竟然能成为北美票房榜的冠军。

上周首映、《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监制的cult科幻电影《第九区》(district 9)以3700万美元的票房佳绩成为今年北美电影暑期档最大的黑马,远高于排在票房榜第二位、派拉蒙斥资1.7亿美元打造的《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的2250万美元票房。

在各大电影公司不惜大把大把向科幻电影砸钱的当下,《第九区》的叫好又叫座或许能被称为奇迹,但奇迹的诞生绝非毫无缘由《第九区》望拍续 导演谋划重现故事前情据国外SciFiMoviePage网站报道,今年夏天最成功的影片之一《第九区》有望继续拍摄续集,该片尼尔·布洛姆坎普在近期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这一消息。

布洛姆坎普还说道,目前尚没有成型的剧本,自己也在考虑要拍摄一部关于故事主角Vikus(沙尔托·科普雷 饰)的前传作品。

·本片的片名是根据美国近代的一个传闻而来,几十年内一直传闻美国有第51区,专门负责处理外星人事务,但这个消息并未得到官方承认。

而《第九区》的含义也就是影射了“第51区”。

·影片原计划在北美春季上映,但制作方索尼经过考虑之后认为本片足以吸引大量的观众,因此加大了对本片的投资,而影片的公映时间也换在了暑期档。

《第九区》:外星人落难地球被虐待?却折射了人类身份认同的困境,为什么?

科幻电影《第九区》由新人尼尔·布隆·坎执导,好莱坞明星导演彼得·杰克逊监制,彼得·杰克逊曾执导过《指环王》、《金刚》等大片。

它讲述了在地球上堕落并遭受种族隔离的外星人的故事。

第九区为什么不出第二部

整部电影有两条线索,即主人公的蜕变过程和外星人的归途。

身份是连接这两条线索的故事核心。

身份是一个人社会活动的基础。

一个人一旦向别人表达了意义,或者解释了别人表达的东西,他就不得不把自己表现为一个对应的身份。

现实而具体地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民族,都需要知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才能决定自己的去向,即决定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这就是人的自我认同问题。

当一个个体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时,就会产生认知上的不和谐。

有些身份是可以被主观因素改变的,比如职业身份、朋友身份、语言身份等。改变这些身份可以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谐;

有些身份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性别身份,民族身份,种族身份等等。

,从而导致身份困境,甚至有可能发展成危机。

对9区所描述的身份困境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电影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和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群体认同的身份困境

影片背景是一群外星人逃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在地球上避难。

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了观众:

剧中人手持摄像机拍照,采访相关专家和群众,不断穿插新闻画面和监控摄像画面,仿佛这不是电影,而是纪录片。

这种形式一方面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也营造了强烈的真实感。

导演的意图不言而喻:虽然是科幻片,但却是人类世界的真实写照。

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甚至在采访中说:

“在我看来,没有约翰内斯堡就没有这样的电影。

…我认为约翰内斯堡代表未来。

用虚构的故事反映真实的人类世界是理解电影的关键。

影片中,人类虽然收留了这些外星人,但却隔离了他们的居住地,里面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

城市里的公共设施也分人类和外星人,人类场合不允许外星人。

通过这个情节,揭示了导演在南非设定背景的深层含义。

南非是世界上种族隔离制度最长的国家。

影片中人类对外星人的隔离制度和半个世纪以来南非有色人种的隔离制度一模一样,甚至口号的文字也一样。

影片中的异族隔离区被称为“第9区”,1966年,南非政府建立了一个种族隔离区,称为“第6区”。

这里电影的寓意不言而喻。

导演把外星人的长相设定的很丑,但是对外星难民的社会描述的很详细。

虽然饮食习惯不同,但吃喝拉撒路每天都在这里表演,甚至互相学习后设定语言进行交流。

看起来外表是人类和外星人唯一的区别,但本质是一样的。

导演的安排挺有意义的。

人类称外星人为“大虾”,就像种族隔离时期对黑人或黄种人的称谓一样,是源于外表缺乏同一性的蔑称。

电影中人类对外星人的排斥和现实世界中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排斥本质上是一样的:

由于表象和浅层次的差异,我们忽略了实质性和深层次的共性。

那么,被孤立、被歧视的外星人对自己的身份了解多少呢?

有趣的是,影片回避了这个问题,却改变了写作风格,落在了当地黑人身上。

外星人居住的腾格里萨区是南非最具代表性的黑人区之一,对这个地方的选择可谓用心良苦。

影片中,这里的环境粗糙肮脏,长期受尼日利亚黑帮控制,几乎是一个无政府区。

在电影中,一位社会学家说:

“哪里有贫民窟,哪里就有犯罪,9区也不例外。

那里的尼日利亚人诡计多端…他们以很高的价格向外星人出售猫粮。

更别说种族间卖淫,他们还向外国人出售武器。

在导演的镜头下,9区是人类社会阴暗面的缩影。

即使外星人处于弱势,人类还是要驱逐他们。

为了赶走外星人,居民们连续三晚闹事。

刚从隔离状态中释放出来的黑人反过来驱逐和他们有某种程度相同苦难的外星人,这是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情节。

导演借这个情节问了一个问题:

黑人对种族隔离制度本身是什么态度?

在外星人出现之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

在南非,在全世界,几个世纪以来,黑人一直为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而斗争。

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他著名的演讲中说: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同时,南非黑人运动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

比如电影《不可战胜:纳尔逊·曼德拉与改变世界的游戏》,讲述了南非杰出的黑人领袖曼德拉的故事。

然而,布隆·坎普通过电影《第九区》揭示了一个也许是残酷的事实:

对于黑人来说,他们不是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本身,而是反对利用这个制度来孤立自己。

当新的外星人出现在这个地球上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种族隔离的立场。

在种族隔离时代,黑人真心希望与白人平等,不分彼此,或者为了种族平等而过度仇视白人,甚至通过影片中的暴乱维持与外星人的不平等,深刻揭示了黑人群体认同的身份困境。

个人认同的认同危机

影片主人公维库斯·范德莫尔(Vickus Vandermore)是一名白人官员,负责“拆除”外星人定居点。

作为这个强大种族中的精英,维克斯自然属于更高的社会阶层。

作为男主角,他没有好莱坞大片中典型的英雄形象,相反,他似乎有点冷酷无情。

当他带领其他工作人员执行强拆任务时,发现了一个外星胚胎聚集地。

他毫不留情地放火烧它,激动地对着拍摄的摄像机说:“听起来像爆米花。

当有传言说他和外星人有长期行为时,他在电话里对妻子大喊:“我绝不会也不可能和那个怪物有任何形式的性行为和性冲动。”

毫无疑问,他对外星人的态度不仅完全没有同情心,甚至有根深蒂固的厌恶。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他和外星人之间并没有个人恩怨,所以这种厌恶无疑来自于他作为地球人,尤其是作为白人的种族优越感。

作为极端认同感在维克斯身上的体现,这种优越感把它的排他性发挥到了极致。

在影片中随处可见,这种排他性不仅是个体的,更是人类在影片中的共同心理,甚至形成舆论压力。

维克斯被尼日利亚黑人取笑,因为他被媒体诬陷与外星人发生性关系。

他的同事朋友也说这种行为“极其恶心”。

同样,在美国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一个白人妇女得到了一个黑人男子的帮助,但她害怕被周围的人嘲笑而“和黑人交朋友”,这反过来又诬告帮助过她的黑人对她施暴。

只有与不同种族的接触才会被同类排斥,这体现了人类强烈的种族排斥程度。

命运给维克斯开了一个戏剧性的玩笑:他不幸意外被喷洒了外星生化物质,基因和外貌开始向外星人方向变异。

现实是冷酷无情的。

他被送到医学实验室准备活体解剖。

是他的老板和岳父做的这个决定。

导演设定的情节很容易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

“一天早上,格里格·萨姆沙从不安的睡眠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成为甲虫后,格里格被家人无情抛弃,尽管他依然善良忠诚,对家人充满爱。

如果格里格变成一只可爱的小猫和一只漂亮的孔雀,也许他的命运会完全不同,但他会变成一只丑陋的甲虫。

这也是维克斯的悲剧。

在地球人眼里,外星人的样子极其丑陋恶心。

但是外星人真的丑吗?显然不在自己眼里!

美国科幻剧《星际迷航》中有一个有趣的设定,一个被地球人认为丑陋的外星种族也认为地球人极其丑陋恶心。

体型差异越大,种族差异越大,对人类的潜在危险越大。

审美上的差异是由于文明起源中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的印记和文明进化中强化的产物,即群体的基础之一及其个体认同的不认同。

维克斯从他将被解剖的实验室逃走了。

他无处可去,不得不逃到9区躲藏。

一方面,他不得不依靠外星人的帮助才能生存,另一方面,他对周围的外星人感到厌恶。

虽然求生欲让维库斯偏离了人类群体,但作为一个地球人,他根深蒂固的群体认同感让维库斯依然站在人类一边。

即使他的身体发生变化,人类迫害他,他仍然以地球人的方式思考。

为了变回原来的样子,回到人类社会,一直循规蹈矩的维克斯,从南非的黑帮手中抢夺武器,袭击政府部门,夺回外星人启动飞船所需的物资。

做他所谓的“自杀行动”几乎是九死一生。

变异之初,维克斯非常害怕,从心底里抗拒变异,痛恨外星人。

但最终,他与地球人并肩作战,保护外星人,帮助他们返回家园。

原因是他和外星人有很深的接触。

在美国电影《沉默的羔羊》中,一名杀人犯绑架了一名年轻女孩,警察每天通过电视媒体播放女孩的性格、爱好和生活画面。

原因是“如果他意识到凯瑟琳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对象,他可能会有同情心,让她活下去”。

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是二战期间的德国企业家,他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了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辛德勒的名单》中深入讨论了原因:

辛德勒和工厂里的犹太工人有了很多接触和交流,了解到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而不是被纳粹简单地贴上“最坏种族”、“猪”标签的生物。

维克斯也是如此。

和外星人生活在一起,让他明白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友情和亲情,通过外表的不同,体会到了相同的本质。

因此,他做出了最后的反省和变节。

对维克斯来说,最简单的选择就是认同他的外星人身份,跟随外星人,生活在他们的星球上,融入他们的社会。

他与外星人的整个基因突变,唯一的区别大概是仍然保留着地球的记忆。

也是对这个地球人的记忆,让他在承受身份巨大压力的同时,无法放弃不承认自己外星人身份的想法。

布隆·坎普在约翰内斯堡长大,目睹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结束,以及仍然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间冲突。

维克斯在电影中的挣扎反映了布隆坎普的想法: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种族认同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认同,也是最不能抛弃、最需要被认同的认同。

受压迫和受歧视的种族在社会压力下造成的身份危机对整个群体和群体中的个人都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认同与排斥

尼尔·布洛姆·卡普以外星人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地球故事。

人类的差异并不局限于种族,语音、地理、性别、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差异才是人类冲突的根源,而这些冲突,归根结底源于人类对身份的渴望以及由此产生的排斥外星人的心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曾指出,群体认同的身份可以给人力量、信心和自豪感,但身份也可以杀人,甚至肆无忌惮地杀人。

事实上,人类排斥他人的心理是群体认同极端同一性的结果。

导演通过影片中白人、黑人、异族三个种族之间的冲突告诉我们,这种极端的群体心理与人类追求自由与和平的愿望相悖,在人性中是应该被抛弃的。

影片中维库斯的经历再次反映了布洛姆·坎普的另一种思维:

种族隔离制度可以通过短期的制度设计来限制和阻止,但种族隔离的思想无疑根植于更深层次的文化。

支持和反对种族隔离思想的团体和个人大多转而支持他们的对立面。

这种身份上的矛盾和困境,充分反映了种族隔离思想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

人类有没有可能克服这种天性,尊重世间万物的多样性,与他人和平相处?

影片结尾,在维克斯绝望的帮助下,一些突破地球包围圈的外星人终于登上飞船,回去行动求救。

留在地球上的外星人被转移到了一个新的地址,维克斯成为了其中一员,从而避免了被解剖的命运。

外星人回来会怎么样?影片结尾,他们会回来帮助维克斯回归人类社会吗?还是会像片中的专家学者们猜测的那样回来对地球宣战?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完全变异的维克斯依然不忘为外星殖民地唯一支持他的妻子制作手工玫瑰。

尽管种族和人种在外貌、语言和文化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心世界。

这个共同的内心世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求同存异的道路。

维克斯最终营救并帮助外星人返回家园,因为他与外星人交流,通过外表的差异认识到内心世界的相似之处。

同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种族之间的战争和融合也说明了这一点。

只有充分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历史、文化和环境有关,而不是本质和必然的差异,以平等的态度加强种族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种族平等的思想才能深入人心。

© 版权声明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