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一部永恒的经典,以其难忘的音乐、感人的故事和令人难忘的角色 (音乐之声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
《音乐之声》是一部广受赞誉的音乐剧电影,自 1965 年首次上映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这部电影以奥地利萨尔茨堡为背景,讲述了玛丽亚·冯·特拉普伯爵夫人 (Julie Andrews 饰) 与前海军上校佐治·冯·特拉普 (Christopher Plummer 饰) 及其七个孩子的感人故事。
《音乐之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难忘的音乐。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创作的歌曲至今仍广为人知,包括《The Sound of Music》、《Do-Re-Mi》和《Edelweiss》。这些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与故事的情节紧密相连,帮助观众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除了音乐之外,《音乐之声》的另一个亮点是其感人的故事。这部电影探讨了爱情、家庭、责任和信仰等主题。特拉普一家面对着逆境,但他们通过音乐和对彼此的爱找到了力量和希望。电影中还穿插着幽默的元素,为故事增添了轻松的氛围。
《音乐之声》的角色同样令人难忘。茱莉·安德鲁斯饰演的玛丽亚是一位充满活力、善良和富有创造力的年轻女子。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演的佐治·冯·特拉普一开始是一位严肃而严厉的父亲,但随着他爱上玛丽亚,他的性格发生了转变。七个孩子各有其鲜明的个性和才能,为故事增添了活力和魅力。
《音乐之声》自上映以来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音乐等五项奥斯卡奖。它还获得了金球奖最佳音乐剧或音乐喜剧电影奖。多年来,《音乐之声》一直出现在许多“最佳电影”榜单中,并在文化和流行文化中继续被提及和引用。
《音乐之声》不仅是一部永恒的经典,而且还对后来的音乐剧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成功证明了音乐剧电影的潜力,并为后来的作品树立了标杆。这部电影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继续感动了观众,并激发了新一代电影制作者的灵感。
为什么《音乐之声》是一部永恒的经典?
- 难忘的音乐: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创作的歌曲旋律优美,与故事的情节紧密相连,至今仍广为人知。
- 感人的故事:《音乐之声》探讨了爱情、家庭、责任和信仰等普遍主题,通过音乐和对彼此的爱,为逆境中的人们提供了希望。
- 令人难忘的角色:茱莉·安德鲁斯饰演的玛丽亚是一位充满活力和富有创造力的人物,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演的佐治·冯·特拉普在严肃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善良的心。七个孩子也各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才能。
- 深远的影响:《音乐之声》对后来的音乐剧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证明了这一类型的潜力,并为未来的电影制作者树立了标杆。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音乐之声》,我强烈建议你找时间观看。这是一部真正永恒的经典,将带你踏上一段难忘的音乐、情感和希望之旅。
《音乐之声》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
如果你想观看《音乐之声》的完整版电影,这里有一些免费观看的合法选项:
Tubi:Tubi 是一个免费的流媒体服务,目前提供《音乐之声》的完整版电影。Pluto TV:Pluto TV 是另一个免费流媒体服务,提供《音乐之声》的完整版电影。Amazon Prime Video:如果你有 Amazon Prime 会员资格,你可以免费观看《音乐之声》的完整版电影。YouTube:你可以在 YouTube 上找到《音乐之声》的完整版电影,但请确保观看的是合法上传的版本。请注意,这些流媒体平台上的可用性可能会随时变化。如果您在这些平台上找不到《音乐之声》,您还可以考虑购买数字版或 DVD/蓝光光盘。
关于音乐的听后感800字!
《音乐之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
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我们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最让我喜欢的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
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
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
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像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
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最后没有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能让人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
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
也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哆来咪是哪部电影的插曲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随着电影在全世界的放映而流行于世界各地,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旋律优美流畅,内容生动有趣。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被称为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艺术与娱乐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丽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丽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
音乐之声原型真实结局?
《音乐之声》原型真实结局是:在麦斯以及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的一家人成功出逃。
男主角拒绝了第三帝国海军的征召,带着女主角和七个仔逃离了被纳粹德国占领了的奥地利,辗转来到美国。
在美国,男女主角家庭合唱团一炮而红。
男主角在女主角42岁的时候去世,至死保留奥地利国籍。
电影《音乐之声》原型家庭最后成员辞世。
关于《音乐之声》的资料
音乐之声 Sound of Music, The 十分适合亲子同乐的一部影片。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这部曾打破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并曾获最佳影片等五项奥期卡金像奖。
茱丽安德鲁丝扮演真有其人的奥国修女玛莉亚,她到鳏居军官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后来还成为他们的继母。
在德军纳粹占领奥地利之后,他们全家利用一次公开表演的机会逃出了魔掌。
导演罗伯特.怀斯成功地掌握住本片的各项吸引人要素,使它成为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
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 艺术与娱乐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1965年出品 导 演:罗伯特·怀斯 主 演:朱莉·安德鲁斯 克里斯托弗·普鲁默 ·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录音五项大奖 ·一九六六年金球奖最佳影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 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玛利亚·奥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根据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是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新风格音乐片的又一力作。
在编、导、演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下,这部影片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致的别墅,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
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国际巨星 成 龙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人物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
《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影评人 Waddle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
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
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
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
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
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离开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
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
同时,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
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
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
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永远带来欢乐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
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
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
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电影音乐的原貌参与了故事叙事的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歌《雪绒花》(《EDELWEISS》)。
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之下,接过吉他自弹自唱了这首自己最喜爱的、已多年不唱的奥地利民谣: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着我开放。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绒花,雪绒花,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远祝福我家乡。
(注:采用薛范译词) 上校沉醉在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着。
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
歌声使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
音乐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结了起来,爱情的火花开始燃烧。
当两人在家庭晚会上和谐地共舞之后,掩饰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而要说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还是在音乐节上。
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
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
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
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看似最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
它使一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
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
3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
(佚 名) 《音乐之声》以后的故事 电影《音乐之声》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结尾处是上校一家最终勇敢地逃出了纳粹控制的奥地利,也许许多人认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话故事结尾时所说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真实的冯·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呢? 1938年,当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利亚正怀着冯·特拉普上校的又一个孩子约翰尼斯。
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他们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刻就是个大问题。
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这个家庭组成了合唱团,浪迹天涯,卖艺为生。
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皇家乐馆的演出,无所不为。
1939年,当他们来到美国进行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一片农庄。
小小的农庄让他们想起了奥地利的家园,他们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
于是就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
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但是,他们一直把斯托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玛利亚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
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庄。
他们也曾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
1949年,玛利亚将一家人的经历写成了传记,立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电影时,玛利亚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
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利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
然而,1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
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