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价的艺术:深入剖析影片质量的要素 (电影评价的艺术特色)
电影评价的特色
- 主观性:电影评价是基于个人观点和反应的,具有主观性。
- 批判性:电影评价需要批判性地分析影片,找出其优缺点。
- 阐释性:电影评价不仅要表达观点,还要阐释其理由和论据。
- 说服力:电影评价的目标是说服读者接受评价者的观点。
- 教育性:电影评价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电影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影片质量的要素
1. 叙事结构
- 是否清晰易懂
- 是否有吸引力
- 是否遵循合理的因果关系
2. 角色塑造
- 人物形象是否丰满
- 人物行为是否真实可信
- 人物是否能引发共鸣
3. 视听语言
- 摄影:构图、色彩、光影
- 剪辑:节奏、顺序、蒙太奇
- 声音:音乐、音效、对白
4. 主题思想
- 是否具有深意
- 是否能引起思考
- 是否能引发共鸣
电影评价的技巧
- 提前了解作品:阅读简介、观看预告片。
- 专注于影片要素:有目的地分析叙事、角色、视听语言和主题。
- 形成清晰观点:明确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 组织结构良好:使用清晰的段落结构,每个段落阐述一个要素。
- 使用具体例子:引用影片中的具体场景或镜头来支持观点。
- 写出有说服力的语言:使用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
- 考虑不同观点:承认其他可能的解读,但也要阐明自己的观点。
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影评价者
- 培养欣赏能力:观看各种电影,培养对电影的品味和理解。
- 积累知识:学习电影理论和历史,了解电影制作过程。
- 练习写作:写出大量的电影评价,不断磨练自己的写作技巧。
- 寻求反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评价,征求反馈意见,以不断提升。
电影评价的艺术是一项持续的探索之旅,通过深入分析影片质量的各个要素,我们不仅能加深对电影的理解,还能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一部影片是一部好的影片还是一部烂的影片怎么区分?
以现在电影的质量来讲,通过看电影获得满足已经越来越难了。
这一代电影人呢,在舒适的生活中丧失了争斗心;我们这些观影人也是越来越逆来顺受了。
看到这些烂片我们也逐渐得到了一种黑色的满足感——就是看完之后去骂他。
就拿《指环王》来说吧!
《指环王》的剧本,导演杰克逊和他的妻子兼老搭档弗朗西丝·沃尔什经过了整整3年的筹划编写。整个片子从筹划到完成历时10年,仅此一点,可见心血独具,哪一个商业化的导演能耐得住如斯岁月寂寞!
影片共获国际奖项351项,提名284项(IMDB统计)。
来看部分演员:
葛力马的扮演者布拉德·道里夫是为这部电影牺牲最大的演员之一,因为拍摄期间他要刮掉脸上所有的毛发,包括眉毛。下面这个单词,是布拉德·道里夫的女友听说他又要回去补拍部分镜头之后,沉默很久才说出来的:Fuck!
咕噜在小溪里面抓鱼的那个镜头,是在严寒的冬天拍摄的。
剧组动用了所有的探照灯和鼓风机,甚至还找来了消防队,才清除了溪流上面的积雪和冰层,真难以想象安迪·瑟金斯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如何完成镜头的。
想想国内外近几年的所谓大片,你有人家百分之一的心血吗?用的都是以前片子的旧服装、道具,情节 匪夷所思(决非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每部片子公映前广告吹得天花乱坠,真的好看吗?
可叹,有人没耐心看完这部片子,妄下断语不好看,正如王朔评金庸,金庸的著作根本没看下去,就以为只有自已的作品有思想深度,只有自已有水平。
影评怎么写?可以拿部电影举例吗?
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影片的剪辑技巧、道具的作用、转场流畅度等都可以进行评论。
例:《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
而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扩展资料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
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或它的社会意义,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论的。
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
由于读者和观众的欣赏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请问电影画面的美学特性
电影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对科学技术的依赖。
电影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众所周知,电影是在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诞生到发展,电影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
技术的进步,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对于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于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科学技术对电影的这种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
从胶片来看,爱迪生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最早的电影胶片,由于具有单色性(感光性能弱)、正色性(明暗对比强烈)、显微性(被摄物体轮廓清晰)等特点,直接影响到摄 影方式和画面的美学特征,决定了从1895年到1925年前后的故事片的美学倾向。
直到1926年,柯达胶片公司研制成功一种新型胶片,这种胶片被称为“全色胶片”,比起过去的胶片来,这种“全色胶片”由白至黑的层次更加丰富,有光更加均匀,可以表达出演员表情上千变万化的细微差别,非常符合戏剧化电影美学的需要,为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繁荣做好了物质技术方面的准备。
当然,声音的引入更加重要,它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
早在默片时期,人什就深感电影无声的缺陷,为了说明剧情和剧中人物的对话,当时的影片不得不在镜头中间频频插入字幕。
于是,有时就采用现场配音方式,包括现场真人配音、插入录音音响效果、乐队现场伴奏等方式,这种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虽然在本世纪底片、各种投影用的避器和高质量微型录音机等的产生,使得实景摄影、运动摄影成为可能。
总而言之,电影从诞生到成长始终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综观电影艺术发展史,无论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卢米埃尔的固定摄影到运动摄影,从摄影棚内的人工光源到实影拍摄,从定焦镜头到变焦镜头,从单声道到多声道,从低感片到高感片,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球幕电影,乃至全息电影,没有一项不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可以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进展,电影艺术也将有重大的变化与发展,我们很难设想下一个世纪的电影会是什么样子。
艺术和科学的综合,正是影视艺术退异于其它艺术的鲜明美学特色。
电影的综合性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在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记实性和哲理性的统一,叙述因素和隐喻因素的统一。
人类思维发展的本身,就经历过由原始综合到学科分析,再由学科分析进入全面综合的三大阶段。
电影艺术由最初的综合——将电影的逼真性和戏剧的假定性综合利用,再进一步发展到电影和哲学。
心理学的综合,形成电影的纪实化、哲理化、心理化等风格不同的审美趋势。
随之而来的必定是,探求如何将以上三种不同的美学风格巧妙地加以综合化,形成更新的美学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各个电影生产大国进入叨年代以来出品的影片,实际上已经在美学追求上进行了新一轮综合化的探索和实践。
1998年一举夺得十一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以其宏伟的气势和生动的故事赢得观众的青睐。
如果要分析一下该部影片为什么会名利双收,可以说它的综合化审美追求是其最大的成功之处。
综合化审美首先表现在文化艺术与科学真实高度统一。
影片一开头,借助打捞“海洋之心”钻石这一故事情节的展开,编导用了相当长的记福对沉入海底的泰坦尼克号进行了扫描式的审视,它犹如一部科学纪录影片一般,对这艘巨轮的内外结构,以及沉没时船体怎样断裂,断裂在何处等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考察和分析,它巧妙地把真正的科学纪录影片的某些美学因素引入到艺术片的拍场中,将文化艺术和科学原理“文理合一”地综合到一起。
《泰坦尼克号》抓住了现代观众对科学真实美感的渴求,不惜成本,投入二亿五千万元巨资,拍摄了这部影片。
综合化审美其次表现在哲理与诗情的统一。
《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对人们所引发的理性思考是相当多又复杂的。
影片的编导注意到了这一主题复杂多久性的开掘,尤其是对于人们往往不尊重科学,盲目地沉溺于自信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评:由于盲目自信不会沉没,船上必备的救生小艇意减少一半;由于盲目自信不会沉没,担任了望的船员竟然不带望远镜;由于盲目自信不会沉没,明明看到泰坦尼克号发出的求救信号,还以为是“闹着玩”……影片编导似乎有把泰坦尼克号比作人类生存空间象征的意思,提醒每一个善良的地球居民,“危险”随时都存在,过分的盲目自信只会导致自身的死亡。
标坦尼克号》的编导还依照一般观众的审美情趣构思了一个“富家大爱上穷司、子”的浪漫爱情故事穿插手整部影片中,真正地做到了“寓教子乐门。
即使没有得到“过于盲目自信将会导致失败”的哲理启示,享受一次“爱情故事”的熏陶也是值得的。
虽然“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了,但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是“永不沉没”的。
当观众看到男主人毅杰克将生的希望让给女主角露丝,自己却沉入冰冷的海水,冷静地接受死亡,能不为之动容吗?又如《辛德勒的名单》,其明显的美学特征是纪实性,但它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也同样达到很高的审美层次,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编导选择了许多有个性特征的细节、语言,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
同时,这部影片给予每个人的思想启迪也是很深的。
它不只是单纯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纳粹在二战期间所犯的大屠杀滔天罪行,同时还深刻地分析了形成这一世界性大悲剧的历史渊源。
影片中的法西斯军官阿蒙·戈特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六百年前,犹太人就是一场欧洲大瘟疫的罪魁祸首,是当时的波兰国王批准犹太人在这座克拉科夫城市定居下来的,来时他们一无所有,赤手空拳,可他们落下根后,在商业、科学、教育、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今已是腰缠万贯,遍地开花……”他的这一说法正是希特勒上台执政以来大肆宣扬煽动清除犹太太,进行所谓种族净化的大日耳曼民族情 绪的自我暴注。
这种民族净化思想,被希特勒用来挑起民族间的矛盾和仇恨,并已渗透到德国普通百姓的灵魂中。
战争更使这些被扭曲了心灵丧失了起码的人性,从而导致了一场旨在灭绝犹太民族的惨绝人寰的民族大屠杀历史悲剧。
影片的哲理性思考和分析,使《辛德勒的名单》超越了以往一般的反法西斯影片的主题意义,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综合式艺术教育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影视文化教育必然应当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如在法国,1987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艺术教育法》,决定在今后十年里为艺术教育投资19亿法郎,决定设立法国艺术教育高级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国民教育部和文化交流部主管,由国家有关官员和艺术界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发展艺术教育的行政、财政方面的工作,该法还决定把每年5月18日至23日定为法国中小学艺术周。
而在美国,则是用另一种形式确立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1994年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项法令把艺术课程(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剧院艺术)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中的核。
心课程,并在量近出台了《国家艺术教育标准》。
自60年代重视“新三艺”即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到1990年初布什政府宣布,上述三科加上历史、地理为中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克林顿政府把艺术增列为核。
心学科。
从此后,美国多数学校都把艺术作为必修课,学生必须拿到学校规定的学分,才允许毕业。
在那些将艺术作为选修课程的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相关学科,选修课程计学分,没有修到学校规定的学分,同样不允许毕业。
各国艺术教育向普及化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需要越来越高,艺术教育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正式列入学校教育之中,确立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计划及课程。
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被明确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艺术素质发展、入格的完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艺术教育对艺术哲学、审美心理研究成果的运用使得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国际上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首先是重视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
举例说,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比较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
奥尔夫说,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
因此,在著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中,综合性教学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
比如该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在音乐声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
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乐思可以转译为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
据此,他创立了“作态律动学”。
律动,就是人随着音乐的节奏,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要素和表现情感,实际上就是把音乐和舞蹈高度地融合了起来。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正是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的。
边塞尔提出,“音乐教学在两个意义上必须注意相互的关系,即内部的相互一致,和学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建立起自然的联系。
”对于内部的相互一致问题,穆塞尔解释说,欣赏课必须同其他音乐教学工作结合起未,把它渗透到一切音乐创作和演出计划里去;而声乐和器乐的教学工作必须融合成一个密切而有效的统一体。
他认为,音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因此音乐教学应该同其他领域互相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互相增强活力。
否则,音乐教学将是贫乏的,不可能作为发展学生个性的一种媒介而获得它的全部价值。
雷默则提出了“综合审美教育”这一概念。
他所指的综合审美教育关心的主要是所有艺术共同的行为范畴。
他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
”雷默还认为,艺术多学科课程与单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下面几点优势,其一,通过与同族的其他科目对照,每门科目的特色更为鲜明;其二,弄清了同一族所有科目的基本原则;其三,既可从局部,也可从全局看待每一料。
霍斯曼曾扼要地提出过类似的建设,他告诉了读者“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却能扩充艺术课程的方法”,就是使整个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
这种教学强调所有艺术之基础的、共同的东西,即艺术的审美性、创造性、表现性的东西。
虽然霍斯曼没有对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给予必要的论证,但他确信,“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
”受上述思想的影响,美国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采用了把各种艺术学科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教学形式,即利用绘画、音乐、舞蹈、刺绣以及其他不同的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去启发学生。
被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是明尼苏达州罗维尔地区的中小学艺术课程,川教育当局规定综合艺术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最低限度的比例分别为:幼儿园占10%,小学占8%,初中要求达到150学时,高中列为选修,各校还可以自行增加课时比例。
除必修的美术、音乐、舞蹈外,还要选修七八种可供选择的姐妹艺术课程。
影视戏剧等综合性艺术,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中得到高度重视。
现代社会中,艺术媒介迅速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以艺术广告、电视和多媒体网络为主体的媒介已日益成为社会大众的艺术文化知识的来源和基本生活内容,并日益重构大众艺术。
心理感知的格局。
它彻底超越了时空的阻隔,有力促进了世界艺术一体化格局。
另外,大众传播的作用正在向社会生活所有领域渗透着,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大众传播成为社会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
19世纪末现代科学技术在声学、光学、电子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的成果,使电影艺术等新兴艺术种类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声乐器,还出现了电子音响合成器和电脑音乐,大大扩展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能力。
近10多年来,电脑绘画、光效应艺术与激光艺术更是发展迅速,为影视艺术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前苏联库兹涅左夫主编的《青少年审美教育》一书,对于从幼儿到大学生对何利用影视戏剧进行审美教育,作出系统的明确的规定,提出详细的可操作的指导意见。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下简称《美国标准》,刘沛翻译,尚未正式出版)是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四门艺术教育的全国性组织研制的艺术课程标准。
《标准》的研制工作从1992年开始,1993年曾分别公布四门艺术学科标准的初稿和讨论稿,最后于1994年定稿并出版。
《标准》可以说是美国艺术教育界在总结美国学校艺术教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按照1994年通过立法程序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要求制定出台的。
其根本宗旨,是为了从一个方面改进和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使美国的教育到2000年时达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教育部长赖利提出的“世界级水平”。
在《美国标准》中,对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学生的戏剧影视等综合性艺术学习,都提出了系统的、明确的比较高水平的要求。
各发达国家对影视文化教育的重视,表现在影视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综合。
许多发达国家在课程标准中已经没有“视听教学”一项,把视听教学与影视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市文学区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中对“视听教学”要求规定如下:“在结构方面,学生将能够:1.识别作者的风格;2.识别正确、恰当的语法、措词和句法;3.通过视听不同的媒体扩大词汇量;4.欣赏不同形式创造性表达的美。
在释义方面,学生能够:1.发展评判媒体和评价口语表达所必需的批判性思维技巧;2.认识到节奏、方言、沉默、抑扬顿挫对提高演讲和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性;3.在视听中集中注重主题或情节;4.从视听活动中获取信息。
在运用方面,学生将能够:1.形成主动的听力技巧:1)听且理解指令性说明;2)在班级讨论中倾听同学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
2.别人朗读时认真听讲;3.利用媒体激发学习和思考;4.培养欣赏艺术、音乐和文学的能力;5.利用电子媒体加强和促进语言学习;6.进行娱乐性视听活动;7.借助科技手段和其他媒体表达思想。
在跨学科方面,学生将能够:利用批判性视听促进跨学科学习;参加个人形式、小组形式、大组形式的视听活动;合作完成语言艺术课题练习;通过视听活动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差别;积极参加群体听力活动。
”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语言教学带来得革命性变化,一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影视文化教育、整体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思路、方向。
美国的坎贝尔等人所著的《多元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卜书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如何把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与语文教学乃至于其他各科教学结合起来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戏剧影视不仅涉及文字语言和多种“艺术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形体语言等),同时涉及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与语文结合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真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我国,新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对“综合性”的重视,可能因为考虑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影视文化教育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
至于影视文化教育与其他各科教育的相互链接、相互融合,还有广阔的未开垦的“处女地”。
我们江苏省扬州中学 1993年以来,先后申报、组织、实施了“系统开展学科思维教育”、“全方位系统开展审美教育”这两个研究课题。
1997年这两个课题分别被立为教育部“九五规划”的重点课题与规划课题,并于2001年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小组组织的专家评审。
影视艺术在两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通过每年一度的艺术节、电影艺术周,组织学生观赏影片;通过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影视欣赏的能力和情趣;借助于“新苗文学社”和《新苗》月刊,组织学生开展影视欣赏、评论;在各科教育教学中,我们激励教师充分利用影视手段和多媒体设备(每位教师配备一台“惠普”手提电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益。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影视文化教育与各科教育教学的综合,必将为影视文化教育开拓无限广阔的天地,必将为各科教育教学带来无限美妙的风光。
综合式艺术教育,其目标具有综合性:既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又重视人文素质、完善人格的培养。
综合艺术教育,其方式方法具有综合性,有各种门类艺术的综合;有艺术欣赏、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理论等教学活动的综合;有艺术教育与其他各科学习的综合;有艺术活动与广泛的社会活动(科学、人文的)综合,有艺术与生活、社会、人生的综合。
“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艺术教育课程”的核心是科学、人文精神的综合。
新世纪呼唤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相互融合的新型火材,新世纪呼唤科学、人文精神相互结合的基础教育、艺术教育。
科学主义要求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人文主义则强调以人为本,把人当作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希望通过入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质与其他问题。
科学、人大主义则是二者的辩证统一。
事实上,教育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是以思想史、教育史上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之争为背景的。
李德顺在《价值论》一书中指出:人类的活动有两大原则:一是真理原则,一是价值原则。
前者是说: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后者是说要“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两大思潮之间的关系,究其实是真理与价值、客观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孤立地看待真理或价值,都是片面的。
它们各自作为矛盾的一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
”真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相互融合的哲学基础。
主张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在以人类文化“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出现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相互融合的趋势。
黄济先生指出:“如何吸取二者之长,克服二者之短,把二者沟通起来使之协调发展,始终是哲学与教育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钟后泉先生在其《现代课程论》中,详细论述了以科学为特征的学问中心课程与以入文主义为特征的人文主义课程的长短,而他所建立的课程编制理论,恰恰地体现了科学、人文精神的融合。
建立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必须既重视“以社会文化对人的塑造”,又重视“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既重视“教育内容的科学的系统的构成”,又重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内在条件(发展阶段、个体经验、生活现实、实习动机、意志、信念、价值观等)的认识与洞察”;既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技能、能力、智力的培养,又注重非智力因素、健康个性、人格的培养;既重视科学精神、科学素质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研究,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趋势,同时与动机、兴趣、热情、自信心、坚毅性和能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科学、人文精神的融合,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利条件。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住后包括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体化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同样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培养具有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材、创新型人材是新世纪的要求;建立培养这种人材的课程体系,是新世纪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