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中国传统音乐的挽歌 (百鸟朝凤中天鸣向德高望重的老艺人)
《百鸟朝凤》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中国电影,讲述了唢呐大师焦三爷的弟子天鸣为传承唢呐面临重重阻碍的故事。该片由吴天明执导,陶泽如、李幼斌、张弛等主演。
《百鸟朝凤》以真实细腻的情节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的困境。唢呐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曾广泛流传于民间,但随着现代音乐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唢呐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
电影情节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农村。唢呐大师焦三爷年事已高,决定选择一位弟子继承自己的衣钵。来自贫困家庭的天鸣从小热爱唢呐,并拜焦三爷为师。天鸣天赋异禀,勤学苦练,很快便掌握了唢呐的精髓。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逐渐减弱。天鸣的唢呐表演虽然技艺精湛,却不受村民欢迎。村民们更喜欢流行歌曲和电子音乐。天鸣的收入骤减,甚至无法维持生计。
焦三爷看着自己的弟子陷入困境,心急如焚。他决定举办一场唢呐比赛,希望藉此唤起村民对传统音乐的重视。比赛当天,天鸣以精湛的技艺技压群雄,夺得冠军。但比赛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唢呐的命运。村民们依然热衷于现代音乐,唢呐在村中的地位依然岌岌可危。
焦三爷意识到,传承传统音乐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观念的传承。他决定带领天鸣和一众弟子离开村子,去其他地方寻找对传统音乐的欣赏者。
传统音乐的困境
《百鸟朝凤》以唢呐为缩影,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的困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音乐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生存危机。
造成传统音乐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代音乐的冲击。流行歌曲、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形式传播迅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传统音乐的传播渠道有限,很难与现代音乐竞争。
文化观念的改变。现代社会崇尚娱乐至上,人们更追求感官刺激,对传统音乐的内涵和意境逐渐失去兴趣。传统音乐的价值不被认可,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最后,传承不力。传统音乐的传承需要师徒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师徒制的传承方式逐渐消亡。年轻一代缺乏学习传统音乐的动力,导致传统音乐后继无人。
传承的使命
《百鸟朝凤》虽然是一部悲剧,但它也传递出一种传承的使命感。焦三爷竭尽全力传承唢呐,天鸣不顾一切坚持演奏,都是出于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责任感。
传承传统音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传统音乐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政策和平台。学校应开设传统音乐课程,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和技能。
社会应营造尊重新传统音乐的文化氛围,鼓励人们欣赏和学习传统音乐。个人应主动了解和传承传统音乐,做传统音乐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只有当传承的使命感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传统音乐才能摆脱困境,获得新的生机。正如《百鸟朝凤》中天鸣所说:“唢呐不死,就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