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豆瓣口碑解读:感同身受与舆论碰撞下的影评风向 (误杀豆瓣评分7.5)
由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执导的悬疑犯罪电影《误杀》已于12月2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截至目前,该片在豆瓣评分为7.5分,可谓口碑不俗。围绕《误杀》的影评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向,一方感同身受,称赞影片的情感共鸣;一方则从舆论角度切入,对影片中部分情节表达不同的看法。
感同身受:共情与反转
对于《误杀》而言,最大的看点莫过于其强大的情感共鸣能力。影片讲述了普通父亲李维杰(肖央饰)为保护女儿平平(谭卓饰)而误杀素察上校之子素察(陈冲饰)的故事。片中,李维杰的舐犊情深、妻子阿玉(谭卓饰)的贤惠隐忍,以及平平的软弱无助都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令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揪心。
影片的悬疑反转设置也令人惊叹。李维杰在妻子和女儿的帮助下,精心策划了一场瞒天过海的局势,将自己伪装成凶手,成功洗脱了平平的嫌疑。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精彩纷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为李维杰的每一次计划和应对而紧张不已。
舆论碰撞:道德与争议
《误杀》的口碑风向虽然整体良好,但也并非没有争议。影片中一些情节引发了观众关于道德和法律的讨论。
争议较大的情节之一是李维杰杀害素察后,妻子阿玉和女儿平平帮他掩盖事实。有观众认为,这种行为违背了道德伦理,违法犯罪不应该被美化。而另一部分观众则表示,可以理解阿玉和平平的做法,她们是在为保护家人而不得不为之。
另一个备受争议的情节则是影片结尾,李维杰最终被警方逮捕。不少观众认为,李维杰的行为虽然违法,但情有可原,他不应该被判死刑。也有人表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李维杰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就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
观点交锋:多元与包容
《误杀》的影评风向之所以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反映了观众对影片中所呈现的道德困境和法律冲突的思考。这些不同观点的交锋,反而为《误杀》增添了一份厚度和深度。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引发观众思考和讨论无疑是一种成功。不同观点的碰撞,不仅可以开拓观众的视野,还能推动社会舆论的进步。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包容不同的声音尤为重要。只有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电影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成为人们思想交流和文化碰撞的平台。
结语
《误杀》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它不仅提供了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也引发了观众对道德和法律的探讨。不同的影评风向,恰恰反映了影片的深度和内涵。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带给观众更多思考和启发,让我们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包容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