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林徽因的散文: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瞬芳华永驻 (解读林徽因)
林徽因,民国时期著名才女、建筑学家和诗人。她的散文以清丽婉约、细腻隽永的笔触著称,写尽了人生的况味和岁月的流转。让我们细细品味她的经典散文,领略她笔下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是林徽因最著名的一篇散文,也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文章以一句绝美的诗句开头,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人生的际遇无常,初见时的美好往往难以持久。时间流逝,人心易变,昔日的爱恋化为泡影,徒留满心的遗憾和追忆。林徽因用细腻的笔触描摹出人生的酸甜苦辣,令人感同身受。
二、莲灯
这是一篇充满灵性与想象力的散文,描绘了作者在古寺中观赏莲灯的经历。
在幽静古朴的寺庙里,林徽因被眼前的一盏盏莲灯深深吸引。莲灯的形态各异,或如含苞待放的蓓蕾,或如随风摇曳的荷叶。灯火映照着佛像和壁画,仿佛给沉寂的寺庙注入了生机。
作者的思绪随着莲灯的光芒飞扬,联想到佛教的轮回和涅槃,人生的无常和永恒。她写道:“莲灯的意义,原来不在灯火,而在莲灯本身。它象征着佛教的苦厄、智慧和解脱。”
三、窗子以外
这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散文,记录了作者在康桥的留学生活。
在康桥的窗子外,林徽因可以俯瞰美丽的河景和葱郁的草地。她将窗子比喻成一个“活动的画框”,通过它可以欣赏到四季不同的风景。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康桥的晨曦、雨雾和落日,展现了她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透过窗子,林徽因不仅看到外部的风景,也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她写道:“窗子以外,有不断地变化的景色;窗子以内,有我永远忙不完的思想。两者不断地交换,形成了我生活里的节奏。”
四、夜来香
这是一篇饱含思乡之情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
在异国他乡的夜晚,作者闻到夜来香的香气,勾起了对故乡的回忆。她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小院,看到了盛开的夜来香,看到了亲切的面孔。香气中承载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令人潸然泪下。
作者写道:“我更爱在夜里嗅夜来香。那时的香气更浓郁,更幽远,我仿佛能从那香气里嗅到故乡的气息,感到故乡的人们就在我身边。”
五、你是人间四月天
这是一首以恋人为主题的散文诗,饱含着作者对爱情的憧憬和赞美。
作者以春日的美景喻指爱情的美好,将恋人比作“人间四月天”。她写道:“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爱情的甜蜜、溫馨和浪漫,如四月天般让人沉醉和眷恋。
作者也明白爱情的脆弱和无常。她写道:“我不敢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怕我告诉你,是因为我太爱你。”爱情中既有甜蜜,也有忧伤,作者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
结语
林徽因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清丽婉约,字里行间饱含着诗意和哲理。她笔下的风景、情感和人生感悟,细腻而隽永,令人回味无穷。正如她在散文《生命的追问》中所说:“生命是一次奇异的旅行,它的终点不是坟墓,而是扬弃了物质躯壳后的精神归宿。”
林徽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林徽因相貌出众,是当年有名的才女,既是画家、建筑家、装饰艺术专家,又是散文家、戏剧家,可说是多才多艺。
她的容貌、气质和学识倾倒了当时乃至今天不少知识分子。
她已成为中国现代才女的代表,为后人所敬慕。
林徽因其人?
建筑家、诗人、母亲配偶梁思成,两人育有一女一男:梁再冰(1928)、梁从诫(1931)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
的确,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徽因可爱得多。
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
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
相比较而言,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 现代人提起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
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她和梁思成是长期的合作者,这种合作基于他们共同的理念,和他们对这个事业的献身精神。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对母亲的评价是:“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
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 徽因致力于自己所喜爱的建筑事业,却生不逢时, 一生没住过自己设计的房子。
我特别喜欢她在儿子出生之后所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在我的心中,每天都会有徽因的出现,每天我都沐浴着那四面风,徽因的笑响点亮了世界,那明媚、鲜妍! 最后,推荐你一本张清平的《林徽因传》,希望你好好阅读,感受其中的文学价值。
“人生若只如初见,女子当如林徽因”啥意思
话说我没有听过这句话啊
原句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容若的木兰词。
全文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而林徽因是一代才女啊,中国第一批建筑家啊,还是女建筑家,还是诗人哦!
这个你要是不了解的话,你可以搜搜看,看看她得作品你就知道你问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了,我觉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反正我是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