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背后的现实与思考,直击人心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作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良心之作,《我不是药神》自上映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反映现实的社会写照,更是对人性、制度和社会的深刻剖析。
直击药品价格的残酷现实
电影中,慢粒白血病患者程勇走上代购印度仿制药的道路,正是因为昂贵的正版药让他无力负担。现实中,药品价格高昂的问题也尤为突出。对于许多慢性病患者来说,巨额的医药费成为了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
- 2018年,中国慢粒白血病患者约20万人,而格列卫正版药的价格高达23000元/月。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 除了慢粒白血病,其他许多慢性病的正版药价格同样令人咋舌。如肺癌靶向药易瑞沙,每盒价格约为25000元,肺癌患者每月需要两盒药。
反映制度的缺失与完善
《我不是药神》也深刻地反映了我国药品监管制度的缺失与完善。电影中,程勇走私印度仿制药的行为虽然是出于无奈和同情,但始终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现实中,由于药品注册审批制度的繁琐和缓慢,许多患者难以及时获得有效的新药。
电影也引发了对我国药品福利体系的思考。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政府目前提供的药品援助覆盖范围有限,无法有效减轻他们的用药负担。
拷问人性中的善与恶
除了对现实和制度的揭露,《我不是药神》更是一部拷问人性善恶的影片。电影中的程勇,从一个胆小怯懦的小人物,逐渐成长为一个为他人挺身而出的抗争者。他面对利益和道德的抉择,最终选择了后者。
相反,电影中的药厂代表思慧,则代表了资本的冷酷无情。她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不惜牺牲患者的健康,令人不齿。电影中的这两个角色,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与黑暗的一面。
对社会的思考与启示
《我不是药神》不仅激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更引发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启示。这部电影让我们意识到:
- 药品价格高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
- 完善药品监管制度和药品福利体系,让患者能够及时、公平地获得安全有效的药品。
- 尊重和保护患者的权益,让病痛不再成为金钱和利益面前的牺牲品。
- 人性光辉与黑暗并存,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我们应当坚守道德底线,做一名善良有担当的公民。
结语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和深刻思想内涵的佳作。它不仅触及了社会痛点,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人性、社会和制度的思考。这部电影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提醒我们不断反思和改善,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正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