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原型到艺术形象:王成的演变 (以现实人物为原型算抄袭吗)
引言
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从现实人物中汲取灵感塑造艺术形象的做法由来已久。而当现实人物与艺术形象重叠时,便引发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以现实人物为原型创作,是否属于抄袭?本文将以《水浒传》中的人物王成为例,探讨从现实原型到艺术形象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引发的抄袭争议。
王成的原型与艺术形象
王成,原名王定六,是北宋末年活跃于山东一带的草寇首领。在史料记载中,他为人勇猛,善使枪棒,劫掠乡里,无恶不作。而《水浒传》中的王成,则是一个忠义豪爽、劫富济贫的侠客形象。虽然《水浒传》中的王成与历史原型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如姓名、籍贯、劫匪身份等,但二者在性格、行事风格和最终命运上却有很大不同。这表明施耐庵在塑造王成这个人物时,并非简单地照搬历史人物,而是对原型进行了加工和艺术再创作。
艺术再创作的合理性
从现实原型到艺术形象的演变,涉及到诸多艺术再创作的手法。这些手法包括:选择性加工:艺术创作者不会直接搬用现实人物的所有特性,而是根据艺术作品的需要,选择性地提取、加工其符合艺术构思的部分。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再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往往会发挥想象力,对现实人物的性格、经历和行为进行虚构和加工,使其符合艺术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主题。象征和寓意:艺术形象往往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在再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会赋予现实人物象征或寓意意义,使其成为特定思想、情感或社会问题的代言人。在《水浒传》中,施耐庵正是运用了这些艺术再创作手法,将历史人物王定六塑造成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形象。王成的忠义豪爽、劫富济贫,体现了施耐庵对民间反叛精神的赞扬和对封建官府的批评。
抄袭争议的产生
尽管艺术再创作有其合理性,但当现实人物与艺术形象重叠时,仍可能引发抄袭争议。抄袭指的是未经原作作者同意,擅自使用其作品内容的行为。抄袭的主要特征是,新作品与原作之间存在高度相似性,且新作并未对原作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或改编。在王成的问题上,尽管《水浒传》中的王成与历史人物王定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施耐庵对原型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再创作,因此《水浒传》中的人物并不属于抄袭。
抄袭界定的标准
为了避免抄袭争议,判断一作品是否构成抄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标准:相似度:新作品与原作之间的相似程度是否达到实质性相似,即是否存在大量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元素。原创性:新作品是否包含独立的创造性元素,与原作相比是否有本质性的不同。授权:新作品是否获得原作作者的授权或许可。如果新作品在相似度、原创性和授权方面都没有达到构成抄袭的标准,那么其就不能被认定为抄袭。
结语
从现实原型到艺术形象的演变是一个常见且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创作者通过选择性加工、想象和虚构等手法,将现实人物转化为符合艺术作品需要的艺术形象。虽然艺术再创作有其合理性,但当现实人物与艺术形象重叠时,仍可能引发抄袭争议。判断一作品是否构成抄袭,需要根据相似度、原创性和授权等标准进行综合考量。在王成的案例中,《水浒传》中的王成与历史人物王定六虽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施耐庵对原型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再创作,因此不属于抄袭。这一案例说明,在艺术创作中,从现实人物中汲取灵感并不构成抄袭,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对原型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和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