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Occidental Odysse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n English (An Occidental Odysse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n English)
绪论《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国界。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逐渐兴起,这部经典作品也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对《西游记》的两种英文译本:阿瑟·韦利的《猴子》和安东尼·西登斯蒂克·卡彭特《历险记:唐僧取经》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译本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和文化阐释,深入探究《西游记》在英语语境中的演变和流变,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提供新的视角。翻译策略比较阿瑟·韦利韦利的翻译策略以忠实于原文为首要目标,力求在保持原著语言风韵的同时,将中国文化精髓传达给英语读者。他采用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方式,既不照搬原文句式,也不随意增删内容,而是深入把握原文意境,以流畅自然、简洁优美的英语再现原著。例如,在翻译孙悟空初遇唐僧一节时,韦利将原文中“俺老孙进去问道:‘你们要去那里?’”翻译为“我问道:‘你们要去哪里?’”省略了“俺老孙”等非必要的称呼,使译文更符合英语阅读习惯。安东尼·西登斯蒂克·卡彭特卡彭特在翻译中则采取了更为自由的改写策略。他将《西游记》的叙事框架保留下来,但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改写和删节,并融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他的目标是让英语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这部中国古籍。例如,卡彭特在翻译原文中“那长老看见他,慌忙躬腰道:‘不才贫僧三藏,失陪大圣。’那猴王笑道:‘不消谦逊。’”时,改写为“唐僧惊慌失措地鞠躬说:‘不肖僧人三藏,拜见大圣。’那只猴子笑着说:‘不用客气。’”加入了“不肖”等符合西方文化语境的敬称,使译文更贴近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比较阿瑟·韦利韦利的译文语言风格简洁明了、朴实流畅,既保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韵味,又符合英语的语言规范。他擅长运用白话语体,避免使用晦涩的典故和成语,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原文中“行者笑道:‘我自幼学得一个法儿,能变化千般。’”韦利翻译为“行者笑着说:‘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一种法术,能变化成各种样子。’”将原文中的“学得一个法儿”直译为“学会了一种法术”,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安东尼·西登斯蒂克·卡彭特卡彭特在语言风格上则更具西方化色彩。他大量使用生动的比喻、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并加入了大量英语谚语和俚语,使译文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例如,原文中“众僧听得,都忙下床来笑道:‘请大圣高升,我们洗了锅碗,抬上床去睡也。’”卡彭特翻译为“众僧听到后,急忙下床笑道:‘请大圣上床休息,我们洗了锅碗,就把它们搬到床上睡觉。’”将“抬上床去睡也”直译为“就把它们搬到床上睡觉”,并用“washing the bowls and taking them to bed”代替“洗了锅碗,抬上床去睡”,使译文更贴近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阐释比较阿瑟·韦利韦利的译本在文化阐释上力求客观中立,避免加入个人主观色彩或西方文化视角。他会通过脚注和注释的方式,对原文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要解释,帮助英语读者理解原著的文化内涵。例如,在翻译唐僧师徒遭遇“三打白骨精”一节时,韦利在注释中解释道:“在中国神话中,白骨精是一种常见的妖怪,它可以化身为美丽的女子或动物来迷惑行人。”安东尼·西登斯蒂克·卡彭特卡彭特在文化阐释上则更积极主动,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原文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补充说明和解释。他认为,如果直接采用韦利式的注释方式,可能会打断英语读者的阅读节奏,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例如,在翻译《西游记》开头时,卡彭特在引言中对中国神话体系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用“The Monkey King”替换了原文中的“孙悟空”,以便让英语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结语阿瑟·韦利和安东尼·西登斯蒂克·卡彭特对《西游记》的英文翻译,既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折射出不同译者对翻译的不同理解和方法。韦利的翻译忠实于原著,保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韵味,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原汁原味的《西游记》。卡彭特的翻译则更具文学性,融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让《西游记》更易于被英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两种译本各有千秋,从不同的角度为英语读者理解《西游记》提供了不同的途径。韦利的译本更适合于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读者,而卡彭特的译本则更适合于对西方文学有兴趣的读者。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入,相信《西游记》在英语语境中的演变和流变将会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