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奥斯卡最佳外国电影)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又称奥斯卡最佳外国电影,是一个每年颁发给一部非英语电影的奖项。该奖项于1956年设立,最初称为奥斯卡最佳外国语言片,2020年正式更名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该奖项旨在表彰非英语电影在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评选规则
符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资格的电影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电影必须在长片类别中制作和发行。
- 电影必须主要使用一种英语以外的语言。
- 电影必须在发行日期前的12个月内首次在电影院公映。
- 电影必须在至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院公映不少于7天。
- 电影必须由其制作国家或地区提交。
评选过程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评选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每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交一部电影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提交的电影由奥斯卡学院的外国语言片评选委员会进行预选。
- 预选名单中的电影由学院成员进行投票,选出五部提名电影。
- 提名电影由学院成员进行最后的投票,选出获胜电影。
获奖电影
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是意大利电影《卡比利亚之夜》,由费德里科·费里尼执导。自奖项设立以来,共有41个国家的电影获得过该奖项。其中,意大利和法国获得该奖项次数最多,分别为14次和12次。
历届获奖影片
以下是历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奖影片:
- 1956: 《卡比利亚之夜》 (意大利)
- 1957: 《永远平安》 (日本)
- 1958: 《我的叔叔》 (法国)
- 1959: 《黑眼睛》 (苏联)
- 1960: 《奥尔菲》 (法国)
- 1961: 《丛林里的公众》 (意大利)
- 1962: 《星期天是礼拜日》 (法国)
- 1963: 《8½》 (意大利)
- 1964: 《昨日、今日、明日》 (意大利)
- 1965: 《男人与女人》 (法国)
- 1966: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法国)
- 1967: 《亲密交谈》 (意大利)
- 1968: 《战争与和平》 (苏联)
- 1969: 《捷克狂想曲》 (捷克斯洛伐克)
- 1970: 《调查》 (意大利)
- 1971: 《花园》 (意大利)
- 1972: 《法国大革命》 (苏联)
- 1973: 《美国风情画》 (意大利)
- 1974: 《阿马科特》 (意大利)
- 1975: 《德里克》 (瑞士)
- 1976: 《黑奴时代》 (前苏联)
- 1977: 《准备好了,我的美人》 (法国)
- 1978: 《朱莉亚》 (意大利)
- 1979: 《铁鼓》 (德国)
- 1980: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苏联)
- 1981: 《梅菲斯特》 (匈牙利)
- 1982: 《男人来自铁》 (波兰)
- 1983: 《芬妮与亚历山大》 (瑞典)
- 1984: 《美人鱼》 (捷克斯洛伐克)
- 1985: 《官方说法》 (瑞士)
- 1986: 《进攻》 (荷兰)
- 1987: 《巴贝特盛宴》 (丹麦)
- 1988: 《巴顿克》 (奥地利)
- 1989: 《新天堂乐园》 (意大利)
- 1990: 《告别莫斯科》 (苏联)
- 1991: 《美好人生》 (意大利)
- 1992: 《印度支那》 (法国)
- 1993: 《重返凡间》 (意大利)
- 1994: 《活下去》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1995: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国)
- 1996: 《科利亚》 (俄罗斯)
- 1997: 《来自另一个国家的年轻人》 (意大利)
- 1998: 《中央车站》 (巴西)
- 1999: 《美丽人生》 (意大利)
- 2000: 《卧虎藏龙》 (中国)
- 2001: 《无主之地》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2002: 《何处寻觅家园》 (德国)
- 2003: 《野蛮入侵》 (加拿大)
- 2004: 《海上钢琴师》 (意大利)
- 2005: 《鸡尾酒会》 (瑞士)
- 2006: 《窃听风暴》 (德国)
- 2007: 《伪钞制造者》 (奥地利)
- 2008: 《离开拉斯维加斯》 (日本)
- 2009: 《大地的伤口》 (秘鲁)
- 2010: 《秘密就在这里》 (丹麦)
- 2011: 《伊朗式离婚》 (伊朗)
- 2012: 《爱》 (奥地利)
- 2013: 《美丽就是麻烦》 (意大利)
- 2014: 《伊达》 (波兰)
- 2015: 《索尔之子》 (匈牙利)
- 2016: 《推销员》 (伊朗)
- 2017: 《神奇女人》 (智利)
- 2018: 《罗姆人》 (捷克
- 2019: 《寄生虫》 (韩国)
- 2020: 《醉乡民谣》 (丹麦)
- 2021: 《驾驶我的车》 (日本)
- 2022: 《西线无战事》 (德国)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