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四渡,赤水淬炼:一部荡气回肠的战争史诗 (烽火四起什么意思)
烽火四起,危机重重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即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其中最为艰险的一段便是四渡赤水河。
四渡赤水河期间,红军在敌人重兵围追堵截下,四次渡过赤水河,以迂回穿插、声东击西的灵活机动战术,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突破重重包围,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史诗。
初渡赤水,出其不意
1935年1月,红军首次渡过赤水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人后方,切断了敌人的补给线,迫使敌人回撤。这一举动让敌人措手不及,为红军后续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再渡赤水,声东击西
面对敌人的再次围剿,红军再次渡过赤水河,声东击西,造成向北进军的假象,吸引敌人注意。实际上,红军主力却向南迂回,避开了敌人的锋芒。
三渡赤水,神兵天降
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时,红军面临着空前险境,敌人已经占领了赤水河两岸的重要渡口。为了突破敌人的包围,红军主力采取了佯攻正面,奇袭侧翼的战术,一举突破敌人的防线,神兵天降般地出现在敌后。
四渡赤水,绝处逢生
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红军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再次渡过赤水河,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一决定为红军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结语
四渡赤水河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段经历。在敌强我弱的险恶环境下,红军凭借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挥了无穷的战斗意志,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战争史诗。
四渡赤水河的胜利,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坚忍不屈,也证明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威力。这一段历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