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豆瓣》:这部电影如何展现体育精神与奋斗历程 (《夺冠》豆瓣影评)

咖啡豆4个月前发布 howgotuijian
2 0 0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夺冠

引言

电影《夺冠》不仅是一部关于体育的影片,更是一部深刻探讨奋斗精神、团结合作与国家荣誉的作品。影片以中国女排的辉煌历程为背景,通过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刻画,展现了她们在奋斗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与成长。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夺冠》进行详细分析,以探讨其如何展现体育精神与奋斗历程。

历史背景与情感共鸣

《夺冠》以中国女排的真实故事为主线,回顾了她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影片中提到了1981年女排首次夺冠的历史性时刻,以及随后的几届世界赛和奥运会的挑战。这一背景不仅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氛围与情感。通过塑造运动员的个人故事与球队的整体发展,影片成功地将历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激发了观众的共鸣。

人物塑造与情感深度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尤其是对于女排队员与教练的描绘。核心人物如郎平,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员,更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教练。在她身上,观众看到了女性的坚韧与勇敢。影片充分展示了郎平在面对挫折与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她对队员的关怀与支持。这种深厚的情感联系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仅能够理解运动员追求梦想的艰辛,同时也能感受到团队力量的重要性。

奋斗精神的传递

《夺冠》通过多个层面的故事传递了奋斗精神。影片不仅展示了女排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艰苦付出,还通过比赛中的激烈竞争,体现了追求胜利的决心与拼搏精神。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比赛背后的辛酸与努力,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队员们为了团队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场景,令人动容。影片通过这样的情节,提醒观众不论是在哪个领域,努力与坚持都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团队合作与信念的力量

体育赛事不仅仅是个人的竞技,更是团队合作的体现。《夺冠》深入探讨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展现了女排队员之间相互支持的关系。在艰难的训练与比赛中,队员们通过相互鼓励与配合,克服了许多困难。影片让观众理解到,一支优秀的团队不仅依赖于个别优秀的运动员,更需要每一位队员的努力与配合。团队的信念与目标让她们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依然能够团结一致,奋勇向前。

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国家荣誉

影片不仅关注个人与团队的奋斗,更深刻地反映了体育精神传承的重要性。在《夺冠》中,女排不仅是体育竞技的代表,更是国家荣誉的象征。每一次比赛的胜利,都不仅仅是对手的击败,更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体现。影片通过对运动员与国家之间的情感纽带的刻画,让观众深刻理解到,体育不仅是个人的竞技,更是国家形象与精神的体现。这种视角,让影片在激励人心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国人自豪感的思考。

结尾:奋斗与希望的启示

《夺冠》是一部充满激情与感动的影片。它通过真实的故事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体育精神与奋斗历程的多重意义。影片让观众感受到,无论是个人的努力,还是团队的合作,最终都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一种希望与信念,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我们都应怀揣梦想,勇往直前。这样的精神,无疑将激励更多人,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与梦想。


《夺冠》3天票房破1.6亿,为何网友认为有遗憾?

终于,在经历「可能被撤档流言」,因疫情阻止和观众见面的中国女排故事《夺冠》上映了。

首日热度夺冠,拿下日票房冠军。

第二天票房破亿,三天破1.6亿,精彩故事让观众又哭又笑,好评如潮。

因为要同时兼顾故事性和赛场燃爽程度的原因,运动电影被公认为最不好拍摄题材之一,尤其是像《夺冠》这样改编自真实经历,时间跨度长达40年,体量多到可以拍成电视剧的故事,影像化过程更为棘手。

但很庆幸,《夺冠》的导演是陈可辛,国内最会讲故事大师级别导演之一。

在这短短135分钟里,完美将影片拆分为三个大段落,并从中呈现热血故事、精彩比赛场面、尖锐内核三大惊喜。

1、热血故事

影片由知名排球教练陈忠实(黄渤饰)的回忆而展开,跟随陈忠实的视角,我们看见当时还是陪练的陈忠实和排球队中年纪最小的郎平相识,两人成为朋友。

以1981年、2008年、2016年三个时间为分界点,《夺冠》呈现出三种截然不同情绪、两个不同时代。

1981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一切都很落后。

国外已经开始用科技训练女排,来势汹汹。

但中国女排毫不畏惧,一个「练」字震慑所有,用汗水弥补所有不足。

在教练(吴刚饰)的训练下,以郎平为首女排成员们在世界杯排球赛上击败日本,迎来历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女排五连冠」。

镜头中,成员们夺得胜利之后的欢喜之情溢之于表,从那句“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的台词中,这次成功的意义跃然纸上。

2008年,带领拿下中国女排五连冠的领军人物郎平因个人原因,成为美国女排队教练,与昔日好友陈忠实在赛场上狭路相逢,中国女排惜败。

随之镜头转到2016年,郎平回国成为中国女排教练,大力改革训练方式。

这一时代,和前半段所出现1981形成互文。

1981年改革开放,2016年社会步入小康。

物质、科技全面飞跃发展的当下,郎平有足够能力和资本将中国女排变得更好,也由此为后续的胜利埋下伏笔。

在这些极为强烈的戏剧冲突下和时代对比下,观众的情绪情不自禁,跟随女排成员们辛苦训练的汗水、女排成员们在赛场上的成绩而起伏。

失败时遗憾,胜利后忍不住欢呼雀跃。

成功讲述一个中国女排的热血成长故事。

2、精彩动作场面

作为一部体育题材电影,《夺冠》想要呈现,也必须呈现精彩燃爽的比赛场面。

这一层面陈可辛导演设置的镜头调度非常妙,演员们的表演也十分精彩,强强联手。

画面由远景、近景、特写三大部分组成,远景时女排成员们的默契合作和特写时全神贯注的表情堪称全场最佳,将比赛时的紧张紧迫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效上十分丰富,有激昂人心的背景乐、女排成员们粗喘的声音,甚至于周边观众的呐喊都清晰呈现在观众面前,可谓是身临其境。

从快剪辑节奏、到手持式运镜,再到配乐和音效,都是大师级别,完美复刻竞技体育本身的魅力。

演员方面不用多说,巩俐、黄渤演技精湛,赛场上激烈对抗对手的女排成员们表演更是令人惊艳。

现实生活中她们是替国家夺得过荣誉的女排成员,影片中出演过去的自己。

有这样强大的阵容,不成功才是难事。

3、尖锐内核

《夺冠》是十分催泪的,在三场标志性比赛中呈现中国女排「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每场戏都让人热泪盈眶。

尤其是最后2016年的那场胜利,影片中欢呼声戛然而止,但观众们心中热血沸腾的感觉,久久无法平息。

更让人惊艳的是,陈可辛导演还大胆尖锐在这份热血沸腾中,参入了审视和反思。

1981年,中国女排为荣誉而战。

2016年,中国女排为何而战?

故事中,身份从女排成员转变为教练的郎平告诉女排成员们:“我希望我们的队员不仅是优秀的运动员,更是一个优秀的人。”隐晦表示:在享受排球之前首先要做自己,要明白是不是真正喜欢这项运动,要享受体育本身…

影片中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为郎平出示自己的残疾证明。

原因是当初训练时力度太大,为赢得比赛付出太多努力和汗水。

这一表述十分大胆,背后的意义也十分深刻,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稍显遗憾的是,《夺冠》中郎平这一角色所占据的篇幅太多了,作为女排成员时训练的镜头、成为教练之后的教学镜头,后半段故事情节中几乎1/2的叙事点都在郎平身上,一定程度冲淡了男教练陈忠实和其他女排成员们的存在感。

以至于观众调侃这部电影可以改名为《郎平传》,豆瓣平台上大部分三星评价都是因此而来,成为本片最大缺憾。

此外因不可抗力原因,《夺冠》中部分台词重新配音,部分镜头也遭到删减,有损故事完整度。

但好在导演是陈可辛,尽可能弥补了这一变故有可能造成的不佳影片观感。

成片后除却有些口型配音对不上,基本上是没有其他槽点。

目前《夺冠》正在影院热映,强烈推荐大家观看,深入了解中国女排辉煌的过去。

与此同时,影片中对于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的探究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郎平怎么评价夺冠

郎平怎么评价夺冠的呢随着院线的全面复苏,《夺冠》终于在十一黄金周与观众们见面了。

关注这部作品的筒子们都知道,电影原名《中国女排》。

八十年代,中国女排豪取81、85世界杯,82、86世锦赛以及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女排五连冠”。

千禧年后,中国女排勇夺03、15、19世界杯以及04、16两届奥运会金牌,至此中国女排也正式成为了拥有十冠的“排球女王“。

而这部刚刚在双节上映的《夺冠》,正是记载了女排姑娘们三十年的夺冠之路。

这部影片当初要冲击的是贺岁档的“冠军”,要“夺冠”的《夺冠》有两大杀手锏:高配置+好题材。

为何说配置高?导演陈可辛,人送诨号“撸奖狂魔”,拿到手软的大小电影奖项足见其功力。

女主巩俐+男主黄渤,一位是“国际巩皇”,一位是“100亿影帝”,合体出镜的票房号召力也无需赘述。

于此同时,影片还力邀2016年女排夺冠阵容强势加盟,跨界助演。

毫不夸张的说,这套班子在文体二界都堪称顶配!为何说题材好?对于华语电影来讲,体育竞技类作品一直是短板。

乒乓球“无人能赢”,写了剧本恐怕没有戏剧冲突,悬念不够。

足球“无人能赢”,写了剧本恐怕也无人接盘,投资不够。

放眼各条体育战线,中国女排绝对是最完美的创作题材。

兴衰沉浮有噱头,集体个人故事多。

这种绝佳题材扔在国外,恐怕续集都拍出五六部了。

纵观《夺冠》全片,陈可辛导演一共展现了三个关键的“女排时刻”。

片中第一个里程碑,即1981年日本女排世界杯,中国VS日本。

上世纪八十年代,彭昱畅饰演的小陈以陪球教练的身份,被借调到了位于福建漳州的中国女排训练基地。

在这里,他结识了女排姑娘们。

而年龄最小的球手,正是郎平。

那时,改革开放则刚刚拉开序幕。

那时整个中国都被打着落后的标签,体育也不外如此。

所以,女排的姑娘们想赢!在第一个故事里,《夺冠》相当真实的反映了八十年代中国女排训练和比赛的经历。

当得知国外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演练战术的时候,教练直接下令把球网升高了15cm;为了模拟大赛实战,女排对内直接协调国内最剽悍的江苏男排充当陪练;全年无休是日常安排,带伤训练是家常便饭。

简单总结起来一句话:别人拼科技,我们拼命。

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女排姑娘们硬是在当年力克如日中天的日本女排,并在1981-1986年实现五连冠。

应该说80年代这几场大赛经历,绝对称得上是中国女排的高光时刻。

《夺冠》的导演陈可辛一直以“镜头写实+故事细腻”著称,而且尤擅典型人物的情感素描。

《甜蜜蜜》、《投名状》、《亲爱的》,虽然各个作品题材和类型差异极大,可是你会发现陈导的剧中人物都会和观众产生激烈的情感共鸣。

而老女排故事里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则一定是“铁榔头“郎平。

陈可辛非常讨巧的邀请到郎平的女儿白浪来饰演年轻时期的郎平。

可让他和郎平本人都没能想到的是,白浪在和吴刚、彭昱畅两位新老戏骨飙戏时竟然毫不怯场,还把球员时期“铁榔头“的霸气劲头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这段故事中,有一场郎平成功完成蹲举的戏份。

白浪在拍摄这个桥段时,训练动作和扔下杠铃之后的情感宣泄一气呵成,一条片子就达到了陈可辛的预期,当时整个剧组都被白浪的真实演技打动了。

引用老戏骨吴刚的评价:白浪把她妈妈的那种瞬间爆发的精神已经完全展现了银幕上了。

片中第二个里程碑,即2008年奥运会女排半决赛,中国VS美国。

关注女排的筒子们应该都记得,那年中国队输了。

输在了郎平带领的美国队手下。

当年因为这场比赛,郎平完全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2008年奥运会开在我们的家门口,全国人民都期待着女排姑娘们的完美表现。

可这一切都被郎平和美国队击碎了。

一时之间,郎平饱受攻讦。

各种恶评接踵而至,一位体育教练显然背负了与其身份并不相符的骂名。

而在《夺冠》中,导演也如实的复刻了这段往事。

包括赛前中美两队教练的私下沟通,包括了郎平本人的心路历程。

这个段落在《夺冠》中相对简短,却完美的丰满了“郎平“在转型教练之后的人物角色。

不得不说,“巩皇“在片中的台词不多,可表现依然无可挑剔。

寡言少语却能气场全开,身临沙场依旧闲庭信步。

纵观整个华语影坛,能把郎平教练这种磅礴气势拿捏到位的女演员,恐怕也就属巩俐了。

除了气场相似以外,巩俐对于“郎平“这个角色的细节拿捏也绝对到位。

郎平全身伤病众多,用片中的话说:她是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骼。

因为手指有伤,所以郎平在布置战术时,小手指总是向上翘起显得有些僵硬。

而这些细节都被巩俐展现的入木三分。

片中第三个里程碑,即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淘汰赛,中国VS巴西。

其实自2013年,郎平就开始担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

而刚一接任,郎平就力排众议,提出了三项大型改革方针。

一、扩大女排编制;二、聘请海外教练;三、打造不同阵容。

只要谈及改革,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反对,肯定会受到外界的质疑。

而片中的郎平则是把这些都完完整整的经历了一遍。

即使到了里约奥运会前夕,依旧没有人看好女排的姑娘们。

大多数人都认为她们首场比赛就会被淘汰,打道回府。

不过后面的故事,因为年代很近,影迷和体育迷们肯定记忆犹新。

女排姑娘们在险胜东道主巴西女排之后,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奥运会女排的金牌。

在番茄看来,第三个女排故事是最为振奋人心的一场。

16年女排原班人马集体出镜,真实还原了和巴西队的比赛经历。

不仅如此,惠若琪、张常宁、朱婷、丁霞等主力队员还将当时比赛的心路历程完整的呈现给了观众。

《夺冠》,豆瓣评分7.3,截至目前票房已经破五。

客观的讲,目前这部电影在网上的风评有着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方面,女排故事震撼人心且极具泪点。

陈可辛导演选择以丰碑人物郎平为视角,在她的见证下,女排兴衰的三十年往事被徐徐拉开序幕。

可另一方面,有网友吐槽全片缺乏有效的情绪递进和情感共鸣,导演略显急迫的“炒旋律,熬鸡汤“引发不少影迷不满。

其实在番茄看来,陈可辛导演有自己说不出的苦衷。

在《夺冠》上映之前,更名、撤档、署名的风波一直都没断过。

但番茄愿意相信:如果没有外因的干扰,陈可辛导演或许会贡献出一部更有质感的体育电影。

即使是这样,《夺冠》依然称得上是国内体育题材的新高度。

因为“中国女排”在国人眼里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竞技队伍,而是一种引以为豪的强者精神。

最后要提一下,《夺冠》中有一个桥段把番茄看哭了。

在1981年中日女排对决中,当时的女排7号在那场比赛中因为发力不慎导致腰伤复发。

可当比赛进行到白热化时,主教练需要向郎平布置战术。

而这个时候,前一秒还俯卧在场边的女排7号,下一秒已经顶替郎平出战,坚韧的站到了赛场上。

这位女排7号,名叫陈招娣。

陈招娣出生于杭州西子湖,虽然名字起的软糯,可她的性子却是出了名坚韧。

在队里她有一个比“铁榔头“还响亮的绰号——独臂将军。

据郎平回忆,当时以陈招娣的腰伤情况,恐怕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职业生涯报销,更严重的话会直接瘫痪。

可为了赢,陈招娣,还是毅然决然的站在了赛场上。

在电影后半段,巩俐有一句台词: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这句台词可能是郎平本人的原话,也可能是陈可辛导演的个人意志,可是番茄觉得说的一点没错。

另外,番茄想说:或许我们的内心可能不够强大,但是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定。

“中国女排”不是某一个人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而是集体力量的最好彰显。

在这个集体中,除了“铁榔头”郎平、“独臂将军”陈招娣,还有“铁姑娘”曹慧英、“怪球手”张蓉芳、“场上灵魂”孙晋芳、“钢铁将军”陈亚琼、“天安门城墙”周晓兰、“功勋主帅”陈忠和、“五冠教练”袁伟民、“小苹果”袁心玥、“常公主”张常宁、“北长城”颜妮、“MVP收割机”朱婷等等。

就是在中国女排几代人的拼搏下,才铸就并传承了这闪光、坚定、不朽的女排精神。

输赢不是比赛的全部,但是女排要赢,中国要赢。

《夺冠》票房破3亿,如此佳片为何豆瓣评分一直下滑?

豆瓣大部分评论都觉得剧情过于冗长。

01、《夺冠》票房破4万。

《夺冠》原名为《中国女排》,据说这部影片由陈可辛导演拍摄了3年,演员也都是非常不错的演员,有黄渤,巩俐这样的老演员,也有彭昱畅这样新生实力演员,阵容还是很可以的。

原本这部电影是打算在19年春节时上映的,但因为特殊情况也就一直都没有上映,在今年国庆节前几天,9月25日正式上映,上映两日后票房就已经破亿了。

截止10月3日,《夺冠》票房已经突破了4亿,达到了4.31亿。

《夺冠》主要讲的是中国女排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揭露了体育人背后的不容易。

对于这样励志为国争光的故事,观众还是非常买账的,在猫眼上评分是非常高的,高达9.3分,但在豆瓣上《夺冠》的评分却是一直在下滑已经跌倒了7.3评分。

02、剧情过于冗长。

我看了下豆瓣的评分,其实《夺冠》的整体评分还是非常不错的,71%的评分都是3星4星,15%的评分有5星,其余都是1星2星,这个其实还可以。

也许是很多人对它期待值太高了,才认为这个评分还不够。

我还看了很多评论,很多人给评分不高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剧情过于冗长。

这部电影一共有135分钟,两个多小时,现在大部分的国内电影都是只有一个半小时左右,而且《夺冠》类似于纪录片,中间有些地方确实有些无聊。

03、《夺冠》还是《郎平传》?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部电影说是记录中国女排的奋斗史,但实质上主角就是郎平,因此很多人认为与其说是中国女排奋斗史不如说是郎平传。

不过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导演的表现方式,陈可辛导演想用一个代表人物来表现中国女排的艰辛奋斗史,可能用力有点过猛了,就个人看来这部电影还是比较不错的。

© 版权声明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