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角色塑造到特效呈现,《变形金刚2》影评的全面探讨 (从角色塑造到人物塑造)
引言
《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作为迈克尔·贝执导的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第二部,延续了第一部的巨大成功,其间不仅在特效技术上有更大的突破,也在角色塑造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本文将从角色塑造、故事情节、特效呈现等多个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角色塑造
在《变形金刚2》中,角色塑造相较于第一部有了明显的进步。影片的主要角色,包括汽车人和霸天虎,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角色背景与个性。以主角山姆·维特维奇为例,在经历了第一部的战斗后,他不仅继续承担着保护地球的责任,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着选择与痛苦。电影通过他的心理变化,展示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与挣扎,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与此同时,影片中的变形金刚角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尽管许多角色仍然保持了明显的二元对立,但如大黄蜂在本作中的举动、与山姆之间的深厚感情,则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尤其是大黄蜂作为忠诚的伙伴,其在关键时刻的英雄救援,更加彰显了角色的情感深度。新加入的角色如迈克尔·巴斯克维尔(Michael Bay的“新的主角”)增加了影片的代入感,使得故事在波澜起伏中更加生动。
故事情节
《变形金刚2》的故事情节较之第一部更加复杂,除了主线任务外,影片还引入了多个支线情节,例如山姆在大学生活中面临的种种挑战。这种复杂化的一方面丰富了影片的叙述,另一方面则可能导致了部分观众在观看时感到节奏的拖沓。尽管如此,这些支线情节在一定程度上为角色的成长提供了背景,也拼凑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世界观。
影片中关于古代变形金刚的历史背景的揭示,不仅让整个故事拥有了史诗般的感觉,也为未来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通过对古代变形金刚的探索与对抗,影片将观众带入一个更为宏大的宇宙,展示了变形金刚们与霸天虎之间的古老恩怨。这种将历史与现代结合的叙事手法,丰富了影片的层次感,为后续系列电影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特效呈现
特效是《变形金刚2》的另一大亮点。在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影片在视觉效果上实现了飞跃,尤其是变形的流畅性和细节处理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每一次汽车变身的场景都令人惊艳,既展示了高度的技术水平,也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尤其是在战斗场景中,特效的运用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变形金刚之间激烈的对抗与壮观的场面。
影片在音效上的处理也功不可没,激昂的音乐伴随着紧张的剧情发展,提升了观众的情绪参与感。无论是战斗时的轰鸣声,还是变形瞬间的金属声,这些音效都为特效营造了更强的氛围,增强了观众的感官体验。
总结
《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是一部在角色塑造、故事情节和特效呈现上都表现出色的电影。尽管在故事节奏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其通过对角色的深入挖掘和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依然能够吸引广大观众。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它在娱乐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了良好的平衡,让人期待后续系列的发展。
上映相差6天,票房相差6亿,“大”人物为啥赶不上大黄蜂?
二部动作大片,一部是温情版变形金刚《大黄蜂》,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电影,可能是由于后几部变形金刚的惨不忍睹,观众们对这部《大黄蜂》格外的宽容。
个人认为,本片也就是在及格线上游走的一部可以算作合格作品的商业片。
还有一部是典型的中国式讽刺的《“大”人物》,涉及到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
上映相差6天,票房却相差6亿,为什么《“大”人物》却赶不上大黄蜂呢?
《大黄蜂》风格完全区分卖拷贝,最不像变形金刚的一版变形金刚电影,把它当成夹杂了科幻元素的青春片、家庭片看可能更合适。
片头就来回忆杀,激动死了,Nike公子爷真的懂变形金刚,情感戏细腻,逻辑到位,变形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这才是正儿八经影迷想看的变形金刚,大黄蜂什么鬼,完全是大黄狗,忠犬属性逆天,也是目前为止最讨好女性观众的系列作。
略过羸弱的故事部分,本片80年代风还原得不错,服装道具复古味浓,还瞅见了《怪形》的海报。
最满意的一点是这部可能贡献了系列最佳的格斗场面,虽然登场角色系列最少,但开场从塞博坦延续到地球的两段格斗戏和最后一挑二都设计得漂亮,干脆利落。
这次独立的大黄蜂电影试图用更走心、更聚焦的视角和更少的爆炸来重塑《变形金刚》。
80年代的背景,使影片呈现出八九十年代商业片才有的面貌。
大黄蜂和女孩两个角色是互补性质,相互取暖与成长,就像ET、钢铁巨人和大白,拥有意想不到的温暖和幽默。
定格动画导演的优势就是非常注重动作细节,变形具有动画版的变化细节,打斗也不再是两块铁揉,能看到招数。
整个系列里最有温度的一部,家庭&亲情&成长主题看上去比拯救人类主题格局小了,但我偏偏觉得高明许多。
简直可以说是《成长边缘》的科幻版续集,《变形金刚》被做成青春喜剧倒也算别有风味。
外星高级生命宠物化的时代看来已经全面来临,以后就算异形蹲在地上伸爪子摇尾巴我也不会觉得奇怪了,英雄救美,铁汉柔情,硬是看出了萧峰阿朱塞上放牧牛羊的情景。
美女驯服了大黄蜂,就像小王子驯服了狐狸,生怕卧室里的天猫精灵哪天突然变形。
这哪里是大黄蜂,这分明是集小黄人的贱萌,大白的忠犬于一身的男朋友,谁不想要?
大黄蜂忠勇可爱又是超级DJ一枚,萌化了一众地球人。
有迈克尔·贝与老斯的保驾护航,特效剧情流畅自然,重心不在打斗特效,而在人类与外星机器人的真挚情感,虽无惊喜但也算是这几年良心科幻大作了,而很多场景都可与《E.T外星人》对比的,充满了童真与怀旧气息,当大黄蜂与小萝莉一起听《unchainedmelody》的时候,忽然想起青葱时代的过去,差点泪流满面。
表面上是讽刺“大人物”的电影,实质上是教育你别去招惹大人物,导演想拍一部揭露社会阴暗面、抨击权钱交易、探讨人性的电影,但是执行力不够,将一部本该很有深度、能引人深思的电影,拍成了普通的动作片,不仅缺乏力度,逻辑还有很大问题。
电影并没有做到抨击官商贪污腐败、黑暗交易、黑幕规则,反而变成了“你乖乖听你上面的大人物的话,就能过上好日子”。
这也许是票房赶不上大黄蜂的主要原因了吧。
不说和韩国原版《老手》对比,就是和同为国产片的《天狗》《光荣的愤怒》相比都太浅薄,太浮于表面。剧情基本照搬原版,但受制于国情,少了原版写实暴力的地方,反而又被无能的编导拍成了一部市井喜剧的感觉,老刑警勇斗富二代的主线反倒成为了陪衬,视听方面基本上就是电视剧水准,台词一水儿的正能量,动不动就上升到国家层面,最令人失望是演员的表演,王千源跟去年的《破局》一样,表演油腻且用力过猛,至于反派的包贝尔,能看出他很努力得想要扮狠装邪恶,可毫无演技的他居然演出了一种滑稽的浮夸做作感,依旧是全片最拖后腿的罪魁祸首!
怎么说呢,翻拍这个词是个双刃剑,有原版成功的《老手》打底,《大人物》整体基础是有保障的。
但是翻拍的痕迹也太重了,不管从角色名字,到场景设计,动作设计都完全一模一样但又跟原版的精致度没法比,很奇怪就是了。
笑点部分在笑就算了,电影里的人被捅了一刀他们也哈哈大笑,我真的很不能理解当代人的笑点。
其次,这样的翻拍片在国内真的非常水土不服,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实并不是这样的,你们觉得呢?
如何从视听语言角度写影评?
在影视评论中,分析视听语言是深入解读影片的重要途径。
视听语言,包括影像、声音、剪辑等多种元素,是电影艺术传达情感和故事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视听语言撰写影评,提升评论的深度和专业性。
一、视听语言与影评的关联视听语言构成电影的基础,同时承载着导演的艺术理念和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视听语言,影评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电影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二、视觉元素分析镜头语言通过不同拍摄手法传达信息,如角度、焦距和运动方式。
影评中,可探讨导演如何利用镜头塑造人物、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
画面构图涉及布局、色彩和光影,对影片的情感和主题起到强化作用。
影评可以分析画面构图如何服务于影片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深化。
场景设计则通过选择和布置,营造氛围和塑造形象。
影评可以考察场景设计如何与影片的情感和主题相互呼应。
三、听觉元素分析音乐和音响通过旋律、节奏和音色传达情感和氛围。
影评可以分析音乐音响如何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对白与旁白通过角色的语言传达情感和推动剧情。
影评可以探讨对话和旁白如何塑造人物和揭示主题。
四、剪辑与节奏分析剪辑通过镜头组接和画面切换构建节奏。
影评可以分析剪辑如何影响影片的氛围和剧情发展。
五、综合应用将视听语言分析与影片整体风格和主题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影片的艺术效果。
影评应注重视听语言元素的分析,同时考虑其对整体艺术效果的贡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视听语言角度撰写影评,不仅能够深化对电影艺术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影评的专业性和深度。
电影《奇异博士》影评
近期上映的电影《奇异博士》好评如潮,票房一路翻红。
还没看过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整理的关于电影《奇异博士》的影评,更多相关内容请进入实用资料栏目查看。
篇一:万花筒特效开启漫威新篇——评《奇异博士》
从《萨利机长:迫降奇迹》(Sully)、《柏鸟小姐的童幻世界》(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Children)、《暗算》(The Accountant)到《奇异博士》(DoctorStrange),最近看过的几部新片都有一种让人有千言万语想说,却又一时不知从何开口的感觉,所以看完这些总体上感觉还不错的片子,本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留下只言片语。
因为这些影片的优点其实也是他们的缺点,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了笔者在心中的某种预期,但又都不约而同停留在仅此而已的阶段,缺乏一些出人意料的惊艳。
现在就先来说说上周四刚抢在第一时间看完的《奇异博士》。
《奇异博士》是一部世界观要比过去漫威(Marvel)自己出品过的影片都更为广阔宏伟的作品,但是它的剧情背景设定并不是别无分店,片中最令人感兴趣且最容易创造出视觉奇观的时空穿越元素,早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
从“小李”同学(LeonardoDiCaprio)深陷意识空间的《盗梦空间》(Inception)、到“阿汤哥”(Tom Cruise)没完地死过去又活过来的《明日边缘》(Edge ofTomorrow)、再到“邦女郎”(EvaGreen)定时让时间重启的《柏鸟小姐的童幻世界》,还有漫威宇宙已经推出的子系列独立影片《雷神奇侠2:黑暗世界》(Thor: The DarkWorld)中的空间轮回,我们都能找到与之类似的设定,所以,观看这部《奇异博士》的过程中,时常会进入一种出戏的状态,联想起别的影片来。
好在片子本身继承了漫威制作影片的一贯强项,比如精准的节奏推进、成功的气氛烘托、幽默的语言调剂,让这些似曾相识的元素还是再度发挥出崭新的气质,把人们的注意力拽回到故事中来,再加上华丽抢眼的视听效果,这部影片分分钟都让人感觉足以和漫威那部开启其电影时代的《钢铁侠》(IronMan)比肩。
回到《奇异博士》的情节,我们不得不先夸一下第一部《钢铁侠》电影,它成功地为漫威自己让王牌角色在大银幕上扬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之后的《雷神》(Thor)、《美国队长》(CaptainAmerica)、《蚁人》(Ant-Man)等其他漫威子系列独立电影,或多或少都在剧情节奏和人物刻画等关键方面深受它的影响,连这部《奇异博士》也不例外。
主人公斯特蓝奇医生(DoctorStrange)在还没有遭遇变故前那种追求极致的自傲与自恋的性格特点,几乎可以和还没有变成钢铁侠前的托尼斯塔克(TonyStark)等量齐观。
套用一句话,“天才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经历变故后重新认知世界的过程,奇异博士也充满了钢铁侠式的自赎色彩,再到领悟至尊魔法师“古一”的良苦用心而最终选择自己的天命,奇异博士的养成之路,几乎和托尼斯塔克最终成为钢铁侠的路子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两个自负的人,一个让精于技术的头脑发挥得更多,一个却彻底颠覆了自己以往的认识迈入一个不为绝大多数人知晓的神奇领域,最有意思的是,他们连面对的对手都是和他们拥有相同能力的人。
令人欣慰的是,在如此之多的多套路化情节中,这部《奇异博士》还是做到了一个“新”字,令观者兴致盎然。
它融入了更多的玄幻色彩,主人公的身体因遭遇重创后无法复原,这让精于高难手术的他陷入了崩溃的状态,期望复原的奇迹发生,直到他真的得到奇迹,才知道以往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有多么的无知…
对于喜欢平行宇宙、时空穿越这类题材的朋友来说,这部《奇异博士》足以满足大家对已知世界可能存在种种不为人知状态的各种猜测与幻想。
自如穿梭于各时空之中的魔法师们,全面提升了漫威之前的所有子系列独立电影所构筑的奇妙世界。
正如从这一部影片开始登场的漫威影业全新标志画面呈现的,它开始用众多平行世界集结的观念讲述一个自由穿越时空的魔法师是如何初养成的。
穿越这个让人脑洞大开的现代神话,再次刷新了人们对漫威作品的原有印象。
虽然在此之前的《雷神》,也是漫威系列超级英雄作品中偏重于玄幻色彩的作品,但仍然没有《奇异博士》这么震撼。
因为《雷神》说的是真正的神,任何奇迹对主人公索尔来说都是理所当然,更别说穿越时空这种小事儿,而《奇异博士》所探讨的却是人类的能力是否有达到和神一样程度的可能性。
参演本片的几位演技大拿都是在表演上很会装的演员,这种装标志着演员本身所蕴含着个人魅力,“女王”蒂尔达(TildaSwinton)扮演的至尊魔法师“古一”(The AncientOne),举手投足充满了世外高人的仙风道骨之气,给人潇洒冷静而又深邃的印象同时,似乎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居心”。
“卷福”(BenedictCumberbatch)的奇异博士从一开始的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到后来停不下来的求知渴望,时不时爆出冷幽默的火花;相形之下,汉尼拨博士米克尔森(MadsMikkelsen)似乎有点浪费了,漫威为他提供的反派角色并没有多少更加立体丰富的表现空间,做坏事的表现反倒没有他和奇异博士在对战中形成的彼此九不搭八的喜感更令人难忘。
长相有几分和黑豹酷似的黑人男星且瓦特艾加福特(ChiwetelEjiofor)塑造的莫度男爵(Baron KarlMordo),应该算是全片中受冲击变化最大的一个角色,他在本片中的设定再度凸显出漫威在把自己的漫画作品搬上大银幕时的一点强项——给未来的热点预留足够的铺垫及进化的空间,待看完片尾耐人寻味的第二个彩蛋,即使从来没看过《奇异博士》漫画的人,都会意识到他在下一部《奇异博士》电影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电影越来越讲究画面的瑰丽与复杂。
《奇异博士》最令人翘首企盼的视听部分表现,确实一点没有让期待者失望。
全片所用的光影与空间特效渲染已经超过了漫威影片以往呈现过的最高水准,特别空间交叠时的场面,就像儿时第一次看到万花筒中的画面一样令人叹为观止。
更有意思的是特效除了弄炫耍酷之外,还焕发出生动可爱的质感。
最典型的莫过于和奇异博士有缘的披风。
在精彩特效的打造下,它可不是一件打酱油的死物,而是一个灵性十足的角儿,出色的身体语言不禁让人联想到经典动画片《阿拉丁》里那张善解人意的小魔毯,完全是《奇异博士》中一个出奇讨人喜欢的存在。
总体来说,《奇异博士》是一部非常称职的开篇影片,流畅的故事线索很快让人进入到了另一个漫威新形象的世界,它的出现就和当年第一部《钢铁侠》电影一样,勾起了人们更多新的兴趣,为目前逐渐老化的漫威电影宇宙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视野。
随着这部影片的登场,我们几乎可以预见漫威宇宙的第三阶段也将正式从科幻时代转型为玄幻时代,毕竟要对付灭霸这种神级的角色,单靠普通人类英雄的战斗力肯定是难以应付的,所以,片尾的第一个彩蛋就是围绕着下一部漫威玄幻之作《雷神3:诸神黄昏》(Thor:Ragnarok)展开的…为了表现出这种眩惑神秘的气息,连迈克尔嘉奇诺(MichaelGiacchino)创作的配乐都不同于以往的漫威影片。
这位以《飞屋历险记》(UP)获得奥斯卡奖的配乐人,运用大军压境的节奏和山雨欲来的旋律营造出深不可测的不安感和磅礴瑰丽的史诗感,配合着尼泊尔、香港那些充满神秘异域风情的外景场景,勾勒出一副充满魔力的时空画卷,令漫威庞大的平行宇宙观轮廓初现端倪,朝着《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Avengers:Infinity War)的终极爆发又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篇二:《奇异博士》:大胆又保守
好久没有一部能够真正hold得住3D与巨幕的电影了。
赏心悦目,异彩纷呈,如同经历一场梦幻之旅,电影的视听效果绝对担得起“奇异”二字。
这是部非常漫威的电影,差不多的剧情走向,节奏起伏,甚至适时而入的金句与小幽默,都让人感受到漫威电影生产体系的成熟高效,这背后是经历了两个庞大阶段铺垫,且极为成功的商业战役,一批漫画英雄崛起,而这次,他们要让更多相对冷门的角色迈入主流。
这又是一部让人觉得不太一样的漫威电影。
它在视效方面的探索与创新让观众们再次感受到了所谓“奇观”的无限魅力。
到如今,电脑特效技术突飞猛进,电影所造的角色从皮肤纹理到飘逸毛发甚至微观表情,全都无微不至栩栩如生;大场面里,活火熔城,海浪翻滚,天崩地裂,一切极致的场景都成为再平凡不过的营造;超级英雄无论单挑或团战,无非就是变大变小,飞来飞去,爆炸还有什么能让观众感叹和惊奇?答案只有一个:想象力。
有的想象力根植于故事,异想天开的剧情引人入胜。
但《奇异博士》走了一条更加直接的路线,它几乎是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都用到了对画面的构建之中。
结合奇异博士的故事,电影的视效重点分为两个层面:空间与时间。
这样的主题似乎在诺兰的电影中似曾相识,倒转分裂与折叠反复的空间让人想起《盗梦空间》,时间控制的可视化又像是《星际穿越》的普及版本。
可是奇异博士利用极具震撼力的画面,把对空间和时间的掌控汇聚在了一起。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电影在视听上炸了。
哪怕再苛刻的观众,也必须承认,当你觉得这些漫画英雄已经山穷水尽,在特效上搞不出新名堂的时候,奇异博士又一次带来了惊喜。
很多镜头基本就是翻抄LSD吸食体验,好在观众们用不着去真的吸毒,但这种超过普通观影临界值的high点,也再一次拉开了普通大荧幕与巨幕观影的差距,通过电影本身的视效营造来区分硬件的体验差异,这本身就是一部好电影的重要标志。
可是奇异博士这样的电影在漫威体系下,依然受到了限制。
西藏换到尼泊尔,从喜马拉雅山的这面绕到那面或许只是规避风险的在商言商,而故事上的温吞平淡却与视觉上的大胆想象形成了鲜明反差。
奇异博士这个角色什么都有一点,骄傲、善良、固执、聪明,又有着难以演说的极端一面,加上性感小胡须,是很容易和史塔克撞衫的存在,可是严格意义而言,角色构建上又远不如钢铁侠的个性来得丰富,卷福演技真是没话说,一口刻意学来的美式英语毫不伪和,各种细微情绪的表现也到位,但是卷福可是连给恶龙配音都会演出自己风格的奇男子啊,怎么到了这部电影中却反而被蒂尔达的古一法师给抢了戏呢?这当然不是表演的问题,而当一个主角反而会被配角和道具(披风),我们就得反思电影的故事是不是有些过于遵循套路,不思进取了。
电影的宣发一直说漫威为了把这个角色留给卷福,一直苦等档期不惜项目拖延,可是如今看来,如此瑰宝在手却不能物尽其用,有些可惜。
于是我自然提到了古一,整部电影中最出彩的角色,无论是造型、台词、动作,亦或者蒂尔达的出色表演,都赋予了这个角色太多魅力。
即便戏份不多,蒂尔达也在有限的时间里演绎出了一个丰富的古一,她超越时间,近乎永生,却又留恋世间的短暂片刻。
我甚至可以忽略电影中那粗浅不堪的美式东方玄学理论和修仙经历,只因为古一不怒自威又神秘淡然的轻浅一笑,所谓仙人,大隐于市,便当如此吧。
电影的终极决战倒是不同于过往的英雄电影,有些反高潮的意思,但这样的处理观众是否接受见仁见智,大概会有比较分化的评价。
总而言之,奇异博士绝对是一部出新出色的漫威电影。
尤其到了第三阶段,在无数超级英雄电影纷至沓来,而DC又在身后穷追猛赶之际,它依然可以让人收获惊喜,实在难能可贵。
至于故事,我们当然可以期许,但也不能过于苛求。
这毕竟只是部漫画电影,还打着迪士尼合家欢的招牌,对时间和生命做一些有限的哲学思考已经难能可贵,它从来都不是奔着电影节拿奖的路数去的。
只是有点可惜了卷福这样的灵气演员,奇异博士这个角色的存在感应该更强,他需要更多与众不同的个性,比如星爵那样,又或者夏洛克或是图灵,而不是当一个简易版的史塔克,靠一件会卖萌的披风耍存在感。
好在电影开门红,口碑高走,票房高开,奇异博士很快会与同属魔法挂的雷神会师,新的续集估计也已提上日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平心静气,一部接一部地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