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震撼人心的设计:利用 AI 赋能的字体变形技术 (打造震撼人心的句子)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数字领域中,脱颖而出并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至关重要。字体变形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工具,为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将您的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 (AI) 的强大功能,字体变形技术使您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操纵和变形文本。您可以创建令人惊叹的效果,例如扭曲、拉伸和弯曲文本,从而为您的设计增添独特性和视觉冲击力。
字体变形技术的优势
字体变形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以下优势:
- 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突破字体设计的传统界限,探索无限的可能性,打造令人难忘的视觉体验。
- 引起情感共鳴:通过视觉上引人注目的字体变形,唤起受众的情绪并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 强调重要訊息:通过变形和突出特定单词或短语,增强您的訊息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 提高品牌辨識度:为您的品牌创建定制的、可識别的字体,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应用字体变形技术的领域
字体变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计领域,包括:
- 平面设计:创建引人入胜的海报、传单和广告。
- 網頁设计:提升用户体验,通过交互式和动画文本增添活力。
- 影片编辑:打造令人惊叹的片头和过场动画。
- 社交媒體:吸引观众并提高您的帖子在社交媒体渠道上的参与度。
AI 赋能的字体变形技术示例
以下是使用 AI 赋能的字体变形技术创建的一些惊人示例:
如何开始使用 AI 赋能的字体变形技术
如果您想探索 AI 赋能的字体变形技术的强大功能,这里有一些开始使用的方法:
- 在线工具:有很多在线工具可以让你使用字体变形技术,例如
TextAnim
和
Canva
。 - 设计软件:一些流行的设计软件,例如
Adobe Photoshop
和
Affinity Designer
,也集成了字体变形功能。 - 开发人员 API:对于更高级的用户,可以通过 API 直接与字体变形技术集成,实现最大的控制和自定义。
结论
利用 AI 赋能的字体变形技术,您可以释放创造力的无限潜力,打造令人惊叹且难忘的设计。通过操纵和变形文本,您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情感共鳴并提高您的品牌的辨識度。拥抱字体变形技术的强大功能,将您的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AI赋能新技术丨德赛电池储能解决方案闪耀欧洲
在2024年欧洲智慧能源展上,德赛电池凭借其自研的储能电芯、工商业和集装箱储能、户用储能以及储能BMS等明星产品和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在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中心的盛会上大放异彩,展示了其在储能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
展会期间,欧洲储能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3年新增装机量显著提升。
德赛电池的展位C2.659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团队的专业讲解和展示促进了行业伙伴的深入交流,探讨了储能行业的未来发展潜力。
德赛电池利用AI赋能,通过先进的电池健康评估模型,实时监控电芯压力,实现了对电芯健康状态的提前预警和预防,保证了电池系统的安全稳定。
其储能电芯设计独特,如314Ah磷酸铁锂电芯,具备高安全、长寿命和高能效,显著提升了用户经济效益和使用寿命。
在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上,德赛电池的5MWh液冷储能集装箱和户外直流柜/一体柜等产品展现了高集成度和高安全性,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如工商业储能和户用储能,助力低碳转型。
通过携手生态伙伴,德赛电池致力于推动新型电力系统下绿色能源的发展,已成功实施多个储能项目,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作为储能产业的创新者,德赛电池将继续深化技术革新,与全球伙伴共同推动储能产业的融合与绿色转型,为构建零碳未来贡献力量。
中国推行智能制造政策是什么,有哪些计划和措施?
智能制造各地政策及发展目标解读
重庆:力争2022年智能制造关联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近期,重庆印发了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重庆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目标及任务。
力争到2020年,全市智能制造取得明显进展,累计推动25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5个具备国内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0个智能工厂和200个数字化车间,创建10个行业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5个智能制造示范园区,68%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制造阶段,52%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阶段,“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58,智能制造关联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汽车、电子、装备等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效果。
到2022年,全市智能制造进一步发展,累计推动5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10个具备国内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84%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制造阶段,64%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阶段,“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2,智能制造关联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山东:加速企业智能化转型根据《规划》到2022年,山东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将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条件、基础好的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转型。
到2022年,山东省传统产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要达到7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7%以上,万人机器人数量将达到200台以上,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国内位居前列;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前后企业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能源利用率提高13%,产品不良品率要大幅度降低。
安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前沿理论和应用技术进步明显,在产品智能、工业智能和服务智能等重点领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集聚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人工智能平台、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特色应用。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中期目标。
到2025年,重点前沿理论和应用技术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相关技术在智能农业、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智能无人设备、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确立竞争优势,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人才团队。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
广东:2025制造业全面进入智能化制造阶段到2025年,广东省制造业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全省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全面进入智能化制造阶段,基本建成制造强省。
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25万元/人。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7%以上,安全可控的智能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5。
骨干企业国际地位凸显,培育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1000亿元的工业企业,涌现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开展高层次分工的国际化企业。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深入贯彻制造强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将智能制造作为“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变的主攻方向,实施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坚持应用牵引、软硬协同、分类施策、政府引导,大力推广智能制造应用新模式,建立智能制造应用新机制,到2020年,力争把上海打造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应用的高地、核心技术的策源地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地。
江苏:2020年将建成1000家智能车间日前,为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意见》。
目标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家智能车间,创建50家左右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试点创建10家左右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
根据《意见》要求,要加强领军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专业服务水平——培育壮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到2020年,江苏省培育形成100家左右国内有影响力的本土化、品牌化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
2019智能制造业十大发展趋势
安全生产将成为重中之重
当智能制造融合了机器人、人工智能众多前沿科技后,人为能够及时控制的事故似乎变得更加简单,但是在设备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管理人机交互时的安全性是重点之一。
另外,在工业物联网进入制造业后,工业物联网遭到数据攻击的事件常有发生,所以企业的设备、产品等数据的安全也显得尤为重要。
智能制造行业将会近一步扩大
智能制造在汽车行业、3C电子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步加深,当各企业开始认识到智能制造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方向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够对企业的产值和效率持续优化,智能制造会进一步渗透石化、纺织、机械等行业。
通用性技术或将成为AI+的突破口
在定制化柔性制造、多场景生产的大力发展下,通用性技术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对于AI赋能传统工业,就能够容易解决这些需求。
在大数据的积累下,企业能够利用AI实现专业场景的快速转变,真正做到制造向“智”造转型。
数字双胞胎技术或将崛起
数字孪生技术将作为企业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工厂建设的第一选择,车企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在研发过程中解决生产过程复杂、资源浪费等产生高成本的问题,以更低的成本做出数字化模型。
通过降低成本,汽车行业在明年的销量可期。
同时,在3C领域引入数字双胞胎技术也可带动行业的发展。
预计到2020年,至少50%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制造商将为其产品或资产启动至少一项数字孪生项目。
打造精准大数据闭环
近些年,工业大数据开始被企业所重视,利用大数据能够挖掘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客户价值,帮助企业完成时限客户需求、生产系统、商业模式、决策模式的转变。
大数据能够帮助企业从0做到1,然后再从1做到N,从N做到1(个性化)。
要实现这样的模式,就需要企业构建从构建从采集、分析、转化、反馈等环节的精准数据流闭环。
更多互联网企业进军智能制造
互联网企业进军工业领域,即“互联网+智能制造”已取得初步成效。
阿里云与西门子合作,宣布正式进军工业物联网,同时网络智慧工厂以及京东智慧供应链等都在打造自己的智能制造产业。
互联网企业具有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和技术优势,在进军工业领域后,能够给传统制造企业带来更多的技术应用场景,加速企业智能制造的转型。
用户需求将引导企业转型
工业发展进程正在从企业产品牵引用户需求转变为用户需求引领企业生产,智能制造将会改变传统制造从生产环节降低成本增效,进而转向提供高附加值的衍生服务,从提供智能产品到智能服务实现附加值提升。
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成熟发展
通用性行业平台由于纵深程度有限,市场供给与需求并不匹配,使得企业上云意愿不强,尚未探索出成熟的市场化模式。
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由于兼具聚焦和普适双重特性,面对智能制造各行业不同需求,有望率先探索出可行的市场化商业模式。
聚焦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细分行业
由于国内智能制造起步较晚,对于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以及资金压力是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从几个发展方向上切入智能制造,或许只有大企业才能负担起。
如果中小企业从智能制造系统等细分领域深入研究将有望成为独角兽。
超高附加值制造领域带来机遇
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在桌面级应用以及简单的工艺大规模的场景不具备成本优势,而作为发动机、风电叶片、潜艇螺旋桨等为代表的超高附加值、超大型定制化单品制造领域可能会在2019年给增材制造在工业领域带来机会。
AITO问界,华为技术打造的智能电动汽车顶流
几年前,当次世代汽车,展露出智能和网联的端倪之际,许多拥有先见之明的人就已经意识到,IT巨头们将拥有革新整个汽车产业的力量。
而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外的“造车新势力们”,无论特斯拉还是蔚来、小鹏、理想等,往往在企业运作与表现形式上,更接近各色各样的IT企业的原因。
那么反过来,IT企业去主动参与到汽车产业链内,与主机产合力去打造一台真正意义上“智能化”拉满的汽车,又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光景?
网络和阿里,这两家都是最典型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前者联合吉利,打造出集度汽车。
后者则与上汽合作,搞了个智己汽车。
但还有一类可以被归类到IT企业,实际属于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范畴的存在,比如华为。
而凭借其在集群通讯产业内的积累,对比那些精于交互界面与软件技术,同时精通于各类算法和优化手段的IT企业之外,更多了一层硬件领域,射频通讯以及信号处理方面的优势。
所以当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出AITO问界品牌之时,我们也见证到了现阶段在汽车智能技术上的某些“天花板”存在。
鸿蒙座舱以及HarmonyOS 3升级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是目前汽车“智能化”概念的核心。
也是目前汽车产业内,各种新老势力争相竞逐的目标。
有关智能驾驶哪家强,迄今为止仍旧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然而若问及智能座舱,华为的鸿蒙座舱即使不能令所有人心服口服称之为第一,但至少也是个公认的“优势巨大”的存在。
好用——是鸿蒙座舱的核心定位。那么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聚焦“新四化”概念的当下,什么叫做“好用”呢?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互通互联,并能提供给用户流畅体验,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车机乃至座舱系统,才是真正“好用”的。
华为开发的鸿蒙智能座舱,车机、人机界面这些只是皮相,匹配的HarmonyOS才是其根本。
而HarmonyOS在其开发之初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基于汽车平台的,连接万物的物联网入口。
去手机中心化,便是鸿蒙座舱的最直接表现。
最近几年来,市场上标榜“智能”的车机数量众多,然而其中绝大多数,仍旧是围绕着智能手机这一中心的所谓的智能化——
车机启动后,无论听歌还是导航,仍旧离不开手机。
而多数基于车机的APP,本质上也只是APP在手机上的活动,通过CarPlay、CarLife等映射在中控大屏之上。
虽然有部分APP独立为车机所开发,但总体数量非常地有限。
而鸿蒙座舱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
更随着HarmonyOS的不断迭代,稳定性、界面以及功能,也在得到不断地优化。
迄今为止,鸿蒙座舱已经实现了和十余种常见终端设备的互联,打破不同类型设备之间壁垒,实现了多设备之间流畅的交互体验,更是彻底地贯彻了去手机中心化——即不再依赖连接手机以实现功能,实现真正的多场景万物互联。
而具体到本次的HarmonyOS 3升级,更是实现了超级桌面上车、智慧寻车功能实装、HUD支持高度自适应调节、免唤醒直接语音指令,以及PC双屏协同功能等多达5项的全面提升。
超级桌面功能是此前手机端HarmonyOS 3的主要升级,而本次实现“上车”也是大势所趋。
而HUD支持高度自适应调节以及语音直接唤醒两项功能,前者是行驶状态监测摄像头功能的进一步挖掘,可以主动判断驾驶者视线位置,对HUD投影点进行自适应调整,而后者则是对原有语音功能的强化,在不使用关键词或者按键激活的情况下直接指令呼出功能。
但本次升级真正的看点在于智慧寻车,以及PC双屏协同。
在大型地下停车库内找车,是大多数车主都曾经遇到过的尴尬。
在高峰期找车位本身已经是已经令人心焦的事情,而一旦停车完毕离去时忘记记录车位号和楼层,就有很大的概率会面临离去时找车的麻烦。
而智慧寻车功能利用创新实现的停车位号码智能识别、地库高精经纬度定位、楼层识别等记录特征,为驾驶者免去找车的麻烦。
更因为该功能实际上避免了,下车时拍摄车位号等步骤,使其成为了真正能让用户感受到方便的功能。
此外,临时的办公需求,也是在当今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多数人无法避免的问题。
为此HarmonyOS 3特别提供了PC双屏协同功能,可令鸿蒙座舱的中控大屏,充当个人电脑屏幕的镜像或扩展显示。
正如同我们在办公室里日常使用的双屏那样,键鼠可在其间自由穿越,方便用户在车内进行文档处理、剪辑视频等工作。
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曾在多个公开场合使用诸如“史无前例智能驾驶体验”“天花板级的智能座舱体验”。
而结合迄今为止的所见,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番描述实际上还是略显保守的。
深度介入汽车产业的华为
华为进军汽车产业,实际上比多数人知道的,都要早许多。
2009年,华为车联网业务部成立,并投入了相当的力量,研发当时在汽车界属于前卫领域的车载通信模块。
当时这个部门,还在重点研发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
汽车“智能”的重点,除了智能化的座舱外,也在于智能驾驶
而当汽车技术的发展,在本世纪第三个十年伊始,全面迈入智能与网联的时代,那么以集群通信技术安身立命的华为,开始大规模向着汽车产业进军,实际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华为介入到汽车产业思路,实际上非常清晰明了。
凭借自身在集群通信技术领域的巨量技术,结合最近十年华为在个人数字终端设备上的各种积累,将其以车规级进行实现,为整个汽车产业进行赋能。
迄今为止,华为总共推出了三大类合作模式:
供应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华为的定位是汽车产业内的智能零部件供应商,向主机厂提供全套车联网模块,以及配套的软件支持,这也是华为从车辆联网业务部起,就与车企开展的最基础的合作模式。
比亚迪宋PLUS EV,采用的就是华为的DriveONE电机
Huawei Inside模式——
这便是所谓的“HI”,即由华为方面向车企以子系统的方式,提供整套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并在车辆标志HI。
华为智选——
这也是最为特殊的一种合作方式,其实质是深度赋能汽车厂商。
除了提供Drive One电驱动系统,全套鸿蒙座舱,智能驾驶子系统,以及对应的车载网联通讯外,华为与赛力斯也实现了通力合作,从车辆的设计阶段就深度介入其中,乃至于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甚至是最后的营销推广阶段和销售渠道等,都实现深度的绑定。
而不必说,AITO问界系列,就是最典型也是目前唯一的案例。
而仔细总结华为与汽车产业结合的三种路径的同时,我们显然也会发现,华为除去我们上面着力介绍的鸿蒙座舱之外,还有智能驾驶系统。
在被大家俗称为“自动驾驶”的这个领域内,华为同样实力不凡。
根据华为以前的介绍,其智能驾驶将采用“降维”模式。
即采用L4级的技术,来实现L2+的功能。
事实上,目前华为在汽车产业内的技术优势,已涵盖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以及智能车云等四大板块。
已经足以构筑起一整套,完整的生态技术体系。
拥有大量华为技术加持的AITO问界,是否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同?
单以鸿蒙座舱一项,最近的某次市场调查显示,问界M5和M7车主对鸿蒙座舱系统满意度,分别达到了88.71%与94.67%。
放在任何产品上,这种好评率都是非常惊人的。
但华为的技术实力,并不只局限于座舱一隅。
著名市场调查公司益普索,去年12⽉间曾对北、上、杭等国内12座主要城市的3525名被访⻋主进行调研,结果显示问界M5车主,有最高的净推荐值。
而也就在这个4月间,华为还将发布AITO问界品牌的高阶智能驾驶车型。
根据目前透露出的信息,高阶智能驾驶车型将包括增程与纯电版本,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依赖高精地图,就能实现高阶智能辅助驾驶。
有鉴于迄今为止,全部华为技术介入到的汽车产品中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满怀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