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疆土的英雄:忠烈杨家将的悲壮史诗 (捍卫疆土的英语)

更新预告9个月前发布 howgotuijian
281 0 0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忠烈杨家将的悲壮史诗

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烈将领家族,他们世代忠勇,为保家卫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传奇。

杨家府的崛起

杨家将的始祖是杨业,唐朝末年的一名将领。杨业骁勇善战,在与契丹人的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代州刺史。宋朝建立后,杨业归附宋朝,继续镇守北方边疆。

杨业有七个儿子,个个都是文韬武略,忠孝节义。其中以老大杨延昭最为出名,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杨家军的主将。杨家府在杨延昭的率领下,成为宋朝抗击契丹的主要力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杨家将的悲剧

宋太宗时期,契丹大举南侵,杨家将奉命出征。在雁门关一役中,杨家将中了契丹的埋伏,全军覆没。杨延昭战死沙场,杨业也自刎殉国。杨家府一夜之间家破人亡,只剩下杨延昭的妻子佘太君和几个孙子。

杨家将并没有就此没落。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杨文贵等后代继续继承父辈的遗志,为国效力。在靖康之变后,杨家将又出兵抗击金兵,为收复失地做出了贡献。

杨家将的精神

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赫赫战功,更是因为他们所体现的忠烈精神和家国情怀。杨家将世代忠勇,为保家卫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事迹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杨家将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需要有杨家将那样的忠烈儿女,舍生忘死,捍卫疆土。同时,我们也需要有杨家府那样的家风,以国为重,代代相传。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昌盛。

结语

杨家将的悲壮史诗已经过去千年,但他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永远不会褪色。杨家将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富强和统一而奋斗。


杨家将七子真实历史(杨家将七个儿子的结局)

电影《忠烈杨家将》于2013年4月4日上映,由于仁泰导演,郑少秋、郑伊健、李晨、林峯、周渝民和吴尊等主演,阵容可谓是相当豪华! 电影讲述了北宋年间,辽国兵马在耶律原的率领下大举入侵中原,当今圣上派遣杨业和潘仁美两位重臣出兵抗辽。

谁知潘仁美公报私仇,于金沙滩一役临阵撤兵,致令杨业陷入重围,困于两狼山城。

杨家七子明知凶多吉少,却依然冒死前往营救,最终“七子去六子回”,除了杨六郎带着父亲遗体返回,其余六子壮烈战死,谱写了一曲奸臣得道,忠臣妄死的悲歌。

杨家将,个个骁勇善战,英武不凡,我们来看一看,哪个是你心目中的大英雄,谁更让你心动。

杨业 郑少秋饰演杨业 杨业为人忠直,文武双全,战无不胜,故被封被为“杨无敌”,一生大公无私,为国家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有感年纪已大,力不从心,本想在六十五大寿后,安享晚年。

谁知辽军突然进犯,临危受命,担任先锋。

谁料,一代忠臣,大国猛将,竟遭奸臣潘仁美陷害。

为了不拖累七子,愤然撞向李陵碑自尽身亡,了结“无敌”的一生,委实太过悲壮,太过悲屈。

杨延平(杨大郎) 郑伊健饰演杨延平 杨延平,郑伊健饰演,十分英俊潇洒。

杨家七子之首,有着澎湃的人格魅力,天生自带领袖特质,深受杨家将领的爱戴。

得知杨业被困于两狼山后,主动请缨救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然而,虽然成功救出父亲,却陷入了敌军的包围。

父亲死后,冷静地带领兄弟众人退回宋国疆土,然而敌兵穷追不舍,无奈选择牺牲自己,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长兄如父”的重任,只为护我胞弟一生平安。

杨延定(杨二郎) 于波饰演杨二郎 他心思单纯,最为率直,最无心机,却力大无穷,骁勇善战。

二郎与大郎感情最好,当预感大郎不测,他愤然调头,大战辽兵,直杀得敌兵肝胆俱裂,不得近身,然而最因力气耗尽,被战马践踏,在沙场中,带着悲愤和不甘,咆哮而亡。

杨延安(杨三郎) 周渝民饰演杨延安 杨三郎,箭术高超,箭法通神,例无虚发。

凭借箭术,屡建奇功,吓得敌军将领闻风丧胆。

然而,却被耶律原伏击偷袭,一代箭神,憋屈而死。

杨延辉(杨四郎) 李晨饰演杨四郎 杨四郎,天生的乐天派,重情重义,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

一把长刀,挥舞起来快、准、狠,擅长进攻,与擅长防守的五郎是一对最佳拍档。

当得知父兄身亡之后,悲痛交加,却能不失理智,协同五郎保护六郎带着父亲遗体回国。

最后,与五郎双双跳入深海,生死未卜。

杨延德(杨五郎) 林峯饰演杨五郎 杨五郎成熟稳重,性格内敛,精通医术。

在与四郎拼死抵抗辽兵过程中,不甘被俘,与四郎一同跳下深海,生死未卜。

杨延昭(杨六郎) 吴尊饰演杨六郎 杨六郎长相俊美,武艺高强,杨家枪法出神入化,绝世无双。

出征前,与柴郡主相恋,可惜天意弄人,潘仁美之子潘豹也对柴郡主情有独钟,父亲杨业以国家为重,不准六郎迎娶郡主。

七郎为六郎出头,却失手打死了潘豹,为后来的悲剧埋下祸根。

几位兄长为了保护他而相继死去,最终六郎不负众望,杀出重围,血刃仇人,安全回国,是“七子去六子回”的唯一一人。

杨延嗣(杨七郎) 付辛博饰演杨七郎 七郎生性冲动,行事鲁莽,因为帮六郎出头,失手打死潘豹,竟惹下弥天大祸。

为弥补过失,本着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想法,独自去向潘仁美求援。

潘仁美公报私仇,以七郎私通勾结辽国为由,拒绝打开城门、派出援兵。

七郎急怒攻心,再次犯傻,以长枪投向潘仁美,最终潘仁美下令,七郎被万箭穿心而死。

可怜啊! 忠烈杨家将,一门七子,个个英雄,七子去六子回,何其悲哉。

杨家七子,个个骁勇善战,英武不凡,若是让你选其一,谁会是你心中的大英雄,大豪杰呢?

卫国戍边英雄事迹心得交流发言材料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这是5名英雄留下的战地誓言。

家国丹寸地,忠烈铸英魂,没有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怎有如今的和平繁荣与伟大。

我们的国家是英雄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让我们高举英雄的旗帜,坚强筑起祖国国界的铜墙。

听闻边关来犯,四名年轻战士为国殉身的英雄事迹,我十分震撼,也十分敬佩。

常年冰雪覆盖,气温低至零下三十摄氏度,我甚至无法想象常年在这样的环境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纵使环境如此恶劣,战士守卫好边关的决心也不会动摇,对祖国的忠诚也不会改变。

“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是他们的根植于心的信念。

正是有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我们才能过上岁月静好的日子。

向每一位戍边将士们致敬!

砂石划破战靴,冰雪霜化眉间,寒风撕裂唇边,喀喇昆仑的勇士们!你们依旧奔于边关,立于峦巅,战数倍之敌,铸昆仑之军魂,守祖宗之寸土,捍中华之主权!你们巡逻于皑皑白雪,攀爬于陡崖残垣,一步步用生命丈量国土,一次次化天堑成为通途。你们虽已升仙,可曾烙印于魔鬼难以涉足之地的脚印将永驻人间,化为千里雪莲,芳香弥漫,激励后继守边人,守护曾以血肉之躯捍卫的万家团圆!

看到视频里鲜活的画面,我才意识到战争有多残酷。

我们总说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而当我第一次真切的知道这个重究竟有多重,我便再也无法坦然的说出这句话。

那些年轻美好的生命,他们是为我而死。

他们用生命在每个人心中刻画了爱国的真实写照: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英雄的边防官兵,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筑起巍峨界碑,铁骨铮铮男儿郎,边塞寒风锥刺股,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立誓守卫中华疆土,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祖国山河寸土不让!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暂时无法用语言表达对你们的敬意,用生命换来的祖国安宁,我心目中的英雄们,山河无恙,只因有你们以及那些苦守边关的军人们的守护,向英雄致敬!

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不需知道我们是谁,也不需我们知晓他们的名字,和平时默默守护,战起时挺身而出。

他们不单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汗水、理想甚至是生命,他们还用至亲之人的泪水和整个家庭的创伤痛苦才换来了我们的安逸,他们不讲缘由,不计代价,不求回报,我们能做的只有铭记、感恩、热爱,如此而已。

他们之间的战友情令我感动,他们守卫祖国领土的决心和勇气让我动容。

感谢有你,感恩有你。

我会追随你们的脚步,热爱祖国,守卫人民,继续尊重和爱护你们的同伴,尽己所能奉献。

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致敬每一位国土守护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在中国的西边边陲上,屹立着巍峨的昆仑山脉。

这里是生命的禁区,大自然夺走了大约60%的氧气。

然而,就是在这样严峻的自然条件之下,却有忠于职守的戍边官兵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他们在天蒙蒙亮的时候便出发,对预定位置进行巡逻,这样的动作日复一日,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随时准备痛击来犯之敌。

在与外军的冲突中,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着来犯者。

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

他们以行动践行着******守边军人的光荣使命,把对祖国最诚挚的感情撰写在严寒高原之上。

今晨醒来,仍有倦意,打开手机。

“冲突”,“牺牲”几字刺入心房。

瞬间清醒。

是啊!当今和平安宁的环境,是由多少戍边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啊!

他们不是神,他们也是人。

他们也是父母的心肝。

但他们能在敌人入侵之时,英勇搏斗。

用青春,用热血,甚至用生命去守卫边疆,捍卫国土,换来国家安定和平。

牺牲的战士,有我们的同龄人。

我陷入了沉思,同样的年纪,眼前面对的截然不同……

我爱他们。

爱他们的血气,爱他们的方刚,爱他们的勇敢,爱他们的决然。

爱着他们,也同样爱着他们爱着的人民。

英雄已逝,精神犹存。

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英雄业绩光耀山河,英雄精神催人奋进。

******卫国戍边英雄官兵,他们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扎根高原、奉献青春,在雪域边关以身铸界碑;面对严峻复杂的现实考验,他们常备不懈、枕戈待旦,有理有利有节斗争,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面对疯狂挑衅和暴力攻击,他们毫不畏惧、团结战斗,以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践行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铿锵誓言,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我们全体民辅警要以英雄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更好履行******人民警察的使命任务,为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英雄是时代的标杆,他们的精神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

我们致敬英雄、学习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对党忠诚的革命本色,学习他们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学习他们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作为人民警察,我们要继续坚定信念,践行誓言,牢记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安事业上,为辖区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看了戍边英雄官兵的事迹,让我潸然泪下!这些英雄的边防官兵们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边防线上,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革命军人的铁血担当。

更触动人心的是,他们当中18岁的陈祥榕写下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八个字的战斗口号。

我觉得,这样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真的就像一个过滤器,让浮躁和畏惧远去,只留下最清澈、最纯粹的初心。

我们也一定要牢记初心使命,保持昂扬斗志,忠诚履职尽责,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奋力推动xxx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履行好保障人民幸福、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诞成100周年献礼。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当看到英雄们卫国戍边战斗视频时,我不禁泪水湿润了眼眶。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英雄的事迹极大的鼓舞了我从警的初心!我将牢记*对公安队伍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要求,身先士卒,誓死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致敬英雄!

;

谁能讲讲关于苏武、古人愚忠的故事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

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

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

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

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

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

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

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

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

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

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

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岳飞精忠报国还我河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颇具传奇色彩的岳飞的一生,是爱国忠君的一生。

他舍生忘死,一次次浴血疆场,只为抵御金寇,收复失地,迎请二圣还朝,维护宋王朝的统治。

岳飞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他缔造的“岳家军”军纪严明,所向披靡,令金兵闻风丧胆。

他抒发壮志的绝唱《满江红》被后人广为传唱。

然而他的报国之志却在君王的昏馈和奸佞的陷害下折乾沉沙。

岳飞的爱国之心,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共有的拳拳赤子心;岳飞的悲剧,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悲剧。

12世纪初,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民族建立了金国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亡了辽和北宋王朝,把黄河以北的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

接着,女真贵族又提马南侵,把战火燃到江淮、川陕,直遏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

面对外族的掠夺、侵略,南宋各族人民忍无可忍,纷纷投入反金的狂潮中,涌现出一大批忠君报国的民族英雄。

其中最著名、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数岳飞。

岳飞(公元1103年一1141年),字鹏举,生于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一个农民家庭。

他自幼随父亲在农田劳动,体格健壮,臂力过人。

他沉默寡言却很有志气,劳作之余师从射箭名师周侗和枪手陈广,练得武艺超群。

他勤于读书,尤其爱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

在母亲姚氏的教诲下,岳飞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了忠君报国、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信念。

自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到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的8年间,岳飞先后四次从军,跟随七任长官转战黄河南北,抗击金兵。

他背负着岳母亲刺的“尽忠报国”四字,满怀着一腔报国热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但是由于他年轻气盛、意气用事,加之南宋朝廷软弱腐败,岳飞的军旅生涯充满了艰难曲折。

他曾因越职上书,反对朝廷避地东南而遭到革职;曾因率部擅自行动而险遭军法处决。

但智勇双全的岳飞凭着坚定的爱国信念,凭着过人的勇力和超人的智慧,抗阻住了金军的铁蹄,也抗住了厄运的袭击,在挫折和困境中逐渐成熟起来。

1128年春(南宋建炎二年),岳飞跟随抗金副元帅宗泽在黄河以南连续击败金军。

7月,宗泽病逝。

岳飞悲痛之余,暗暗立誓要完成宗泽的遗志。

1129年(建炎三年),接替宗泽官职的杜充面对金军的大举南侵,决定丢弃汴京南逃。

岳飞被迫随军退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这年10月,金军在兀术率领下,兵分两路,自长江北岸马家渡渡过长江。

宋军的江防战线不堪一击,顷刻间土崩瓦解,杜充叛降。

宋高宗赵构率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慌忙继续南逃。

岳飞则以统制官身份串部自成一军,转战江南坚持抗金斗争。

1129年冬至1130年冬,岳飞率部转战广德、宜兴、常州、建康、泰州、楚州、承州等地。

当时,各地经过全军扫荡,土匪横行,百姓的粮食、财物被洗劫一空,军粮不继,军心浮动。

岳飞设法夺取敌人的给养来供给军食,自己跟普通士兵一样过艰苦生活。

1130年正月,岳飞率军到宜兴驻守。

他严格执行军纪,收编散兵游勇,安定社会秩序。

这时的岳飞更加老练成熟,成为一个能征惯战的勇将,他的部属也锻炼成为一支斗志旺盛的威武之师。

这年春天,在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下,金军不得不妄称“搜山检海已毕”,撤军江北。

宋廷命令岳飞率部收复建康城。

在历时半个月的战斗中,岳飞率领将士与金军交战数十次,杀敌3000余人,胜利地收复了建康。

建康之战,是岳飞所部独立成军以来的首捷,它标志着岳飞已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主将。

在游览宜兴西南张诸镇的一所寺庙时,岳飞满怀必胜的信心写下了《五岳祠盟记》,抒发了自己誓死抗金,迎还徽、钦二主,恢复故土的雄心壮志。

1130年7月,宋廷任命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

之后又北进收复承州、救援楚州。

然而由于轻敌等其它不利因素,作战失利,退守江阴。

这时,宋金战争的态势出现了重大变化。

1130年秋至1134年春,金军集中力量进犯川陕,江准地区,仅利用伪齐军队牵制宋军。

南宋朝廷抓住这个机会,全力巩固江南,肃清内部。

岳飞按照朝廷命令,剿灭了江淮匪帮,镇压了吉、虔农民暴动。

在这个过程中,岳飞所部发展到近三万人。

岳飞制订严格的军纪,无论亲疏,一视同仁。

他处斩了违抗军令的虎将傅庆;斩杀了扰民并有叛变行为的士兵。

为了胜利完成北伐任务,岳飞严格训陈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

他又根据敌人兵力分布,扫荡了开封外围。

经过两个月的进攻,连克十几座城池。

7月,金军与岳家军在郾城、颖昌进行会战。

岳飞孤军深入,指挥若定,取得了大败金军的辉煌胜利。

战后.金军不得不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军统制王镇、统领崔庆等带领全部人马投降岳家军。

龙虎大王突合速账下的心腹禁卫,也接受岳飞的旗榜,率部从北方来降。

形势对岳家军极为有利。

7月下旬,岳飞挥师直扑开封,决计一举歼灭龟缩在开封城中的金帅宗弼及其残兵败将。

朱仙镇一战,金兵10万兵马一触即溃,更增强了岳飞乘胜渡河收复河北的决心。

他再次上书朝廷,要求复取旧疆,报亡国之耻。

他鼓励部下说:“宜掏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人老巢),与诸君痛饮耳。

”河东、河北的百姓翘首相迎。

燕京(今北京)以南,金朝号令不行。

金帅兀术不敢再战,只求能安全撤回北方。

正当岳飞准备收复开封时,高宗却在一天之内用金字牌发出12道诏书,催促岳飞班师,理由是“孤军不可久留”。

事实上,赵构怕的是岳家军全胜,岳飞功勋太大,有益主之威,再加上倘若岳飞迎回二帝,赵构的帝位亦难保。

而以奸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为金人效劳,以主和起家,岳飞得胜,他们性命难保。

于是君臣两相勾结,一面勒令岳飞班师回朝,一面与金人议和。

圣命难违,满腔热血的岳飞不禁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被迫下令撤军。

撤军前为防止金人偷袭,故意放出风声言称次日渡河。

金兵连夜弃开封而逃,去北100多里。

百姓们闻知岳家军将撤,都痛哭失声。

岳家军走后,金兵重新夺占了郑州、颍昌、陈州、蔡州等地。

1141年4月,赵构和秦桧及其死党经过宫廷密议,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

8月,赵构又罢免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改任万寿观使的闲职。

但是,赵构、秦桧对岳飞的迫害并未就此止步。

他们炮制出岳飞策动兵变、拥兵自重、企图谋反的罪状,将岳飞逮捕下狱。

在狱中,奸臣的走狗用尽酷刑,岳飞英勇不屈,拒绝承认所谓谋反罪状。

1142年(绍兴十一年)的腊月29日,大理寺执法官再次威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

岳飞知道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但他仍然坚信自己抗金爱国无罪。

他镇定自若地捉笔在供状上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遂慷慨赴死。

岳飞戎马一生,最终却带着光复疆土的宏愿和无力回天的遗憾含冤而去。

但他那坚决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家将 在山西省代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概的钟鼓楼。

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

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而流传到今天的一处珍贵遗迹。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

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候。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

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

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

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

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

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

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

实际上,潘美只是挂了个虚衔,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身上。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

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

”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

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

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

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杨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一些心胸狭窄的同僚妒火中烧。

一些人给宋太宗写匿名信,诋毁杨业。

宋太宗没有轻信,而是把这些谤书封好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

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就不战而溃;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

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

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

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

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

杨业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先和主帅潘美却坚决反对。

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业率兵去打寰州。

王先说:“你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还这样胆怯?应当直接出雁门关北上!”杨业说:“不行,这样做,只有失败。

”王先阴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天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业气忿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

你既然这样责问我,那好吧,我现在就遵命前往。

”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

”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

”说罢,杨业就率兵出发了。

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业战败。

退到陈家谷时,王先、潘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

虽然他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

他的儿子七郎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

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

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

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

”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

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

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

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

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

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

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

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

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

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

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

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

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

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

他们还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和完美。

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对于杨家将忠心报国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对于一个家族前赴后继捍卫祖国既忠又勇的行为,人们传诵他们,缅怀他们,热爱他们,崇敬他们,以各种形式,为他们竖起一座座丰碑。

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

杨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

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雕刻秀美。

传说是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

这只鹿带箭逃走,杨友紧追不放,追到现在的鹿蹄涧村,梅花鹿突然钻入地下。

杨友命人挖掘,挖出奇异的一方石头,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并有明显的鹿蹄印。

后来,人们将这块奇异的石头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涧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来,为缅怀先祖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怀,鹿蹄涧村年年都举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戏,唱戏必唱杨家将戏。

“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传说故事中,杨家将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

在这场恶战中,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个一个杨家战死一大半。

戏曲《金沙滩》演的就是这件英勇悲壮的事迹。

但鹿跨涧村民什么戏都看,唯独不看《金沙滩》这出戏。

据说,有一年的春天,村里正唱戏,点戏人就点了《金沙滩》。

说也怪,开戏前,天气晴朗,风尘不动。

戏开后,契丹兵向杨家将猛烈进攻,这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黄尘滚滚,搅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顿时乱作一团,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鸣金收兵。

风沙过后,观众稍稍坐定,台上又紧锣密鼓敲打起来,杨老令公披挂上阵,领兵迎敌。

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疆场时,突然从西北方向滚过一团乌云,刹那间,风云过后,就是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从天而降,整个场子里成了风雨世界。

风雨过后,人们说:这是祖宗对咱们的报应,老祖宗不想让咱们再提那些伤心的事。

咱们闹红火,别让他们不高兴,好吧,从今往后,演杨家喜庆的戏,咱再不演《金沙滩》了。

后来换了别的戏,说也奇怪,一连几天全是风和日丽。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人们也没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实性。

不过鹿蹄涧村人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倒是真的。

因为他们不愿回忆祖先悲伤的往事,更不愿让这惨烈的场面再去搅扰祖先的在天之灵。

他们期望的是没有侵略,没有战争,只有和平与安宁的世界。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

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文广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

在中国历史上,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

仅在山西,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灼的呼家将。

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雁门关外杨家将征战过的那个叫做金沙滩的古战场,昔日的刀光剑影。

硝烟烽火,早已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而荡然无存。

今日的金沙滩,放眼望去,满滩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十里飘香的果园。

当我们乘坐北同蒲的火车经过这里时,列车播音员或其他知晓这个地方的人,总要手指窗外,说:“快看,这就是杨家将战斗过的金沙滩。

”听者无不转头注目车外,看着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旧地,想起有关杨家将的事绩,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杨家将以及薛家将、呼家将已远远走出历史的范畴,而升华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励精图治,振兴中华

© 版权声明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