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选角阵容:揭秘幕后功臣,成就令人难忘角色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动画电影,讲述了两个现实世界中完全不同的人之间的非凡友谊。这部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出色的选角阵容,他们赋予了这些角色生命并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深入幕后,了解一下负责将玛丽和马克思带入银幕的选角导演和演员们,看看他们是如何找到完美的人选来扮演这些标志性角色的。
选角导演:娜塔莎·道森
娜塔莎·道森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选角导演,曾参与过许多备受赞誉的电影和电视剧,包括《疯狂的心》和《六英尺以下》。对于《玛丽和马克思》的选角,道森寻求在澳大利亚寻找演员,以真实反映电影的澳大利亚背景。
道森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这部电影需要特殊的情感深度和真实性,所以我寻找的是能够将角色的情感层次传递给观众的演员。”
玛丽:菲奥娜·拉斯哈弗
菲奥娜·拉斯哈弗是一位澳大利亚女演员,以其在舞台、电影和电视方面的广泛作品而闻名。对于玛丽这个角色,道森寻找一位能够捕捉到这个角色的脆弱性、幽默感和坚韧精神的演员。
拉斯哈弗完美地体现了所有这些品质,她为玛丽带来了既感人又鼓舞人心的表演。她的配音准确地捕捉到了玛丽的天真、她的幽默和她的奋斗。
马克思:托尼·科莱特
托尼·科莱特是一位获奖女演员,以其在众多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出色表演而闻名,包括《第六感》和《宿醉》。对于马克思这个角色,道森需要一名能够表现出这个角色复杂的混合体愤怒、同情和脆弱性的演员。
科莱特以其标志性的沙哑嗓音完美地传达了马克思的痛苦和孤独。她为马克思带来了令人心碎的表演,揭示了他作为一名神经质犹太人的内心挣扎。
其他重要角色
除了玛丽和马克思,这部电影还包括一系列其他关键角色。这些角色由才华横溢的澳大利亚演员阵容饰演,他们为每个角色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使这部电影更加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
亚瑟:
埃里克·巴纳,一位在马克思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澳大利亚海关官员。 -
维拉:
莎拉·斯努克,玛丽的孤独母亲。 -
海伦:
米兰达·塔普塞尔,玛丽的朋友和支持者。 -
梅格:
玛丽·卡莱尔,玛丽公寓楼的邻居和朋友。
结论
《玛丽和马克思》的选角阵容是一部杰作,每一位演员都为电影的成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通过彻底的研究和洞察力,选角导演娜塔莎·道森汇集了一群才华横溢的演员,他们赋予了这些角色生命并创造了观众永远不会忘记的表演。这个选角阵容的卓越是《玛丽和马克思》的基石,它为这部电影的情感深度、幽默感和深刻的人情味奠定了基础。这部电影的成功证明了选角的重要性,以及在寻求完美演员阵容时注重细节和奉献精神的力量。
玛丽和马克思角色介绍
奥斯卡金像奖得主,亚当·艾略特,以其独特的黏土动画才华闻名于世。
他的新作《玛丽和马克思》是他创作历程中的一次突破,这部影片不再像以往作品那样聚焦于孤独的主角,而是通过两条交织的生命线,探讨渴望理解和被爱的主题。
艾略特以更活力四溢的叙事方式,期望引发观众对故事的深度兴趣,无论角色间的差异多大,影片都致力于探索人心深处的共鸣。
亚当出生于1972年,他的动画之路起始于对绘画的热爱和对孤独的共鸣。
他的作品如《UNCLE》、《COUSIN》等,凭借其对“异类”世界的独特描绘和同理心,深受观众喜爱。
《哈维的一生》的成功更让他在动画界崭露头角,他的创作中融入了自己遗传的生理颤抖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玛丽和马克思》中,艾略特以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玛丽的澳洲郊区与马克思的纽约市,展示了一种视觉上的对比。
他强调,通过减少色彩的变化,影片保持强烈的视觉特色,与传统动画有所区别。
影片的情感深度源于艾略特的个人经历,马克思角色原型源自他20年的笔友,一个有自闭症的生活压力下的个体,这使影片具有普遍的共鸣点。
艾略特的作品深受观众的共鸣,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感受到孤独的人。
他从数千人的故事中汲取灵感,他的电影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情感的传达。
《玛丽和马克思》延续了这一风格,他期待这部作品能带给观众情感宣泄和生命的启示。
扩展资料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澳大利亚粘土动画,是圣丹斯电影节开幕大作,是一部讲述笔友之间20多年友情的动画作品,同时这也是导演的半自传式的影片。
讲述了两股古怪笔友长达20年的友情,怪异却纯真。
玛丽和马克思 观后感英文 简单一点
知道,英文丢了: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种粘土动画,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阿凡提,国外电影的制作团队就是强,不得不佩服。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真的如此那真的让人无比感动。
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的玛丽给远在纽约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叙述自己的生活和烦恼,让马克思回答她的问题。
就这样他们成为了跨越大洋的笔友,一次次的通信加深了他们的友谊,而且由于两个人都没有朋友,于是把对方看成了自己唯一的朋友对待。
两个人互相安慰,互相帮助对方,直到玛丽来到马克思的门前。
显然,如果故事就这么简单并无法完全衬托出朋友的意义,而玛丽和马克思之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两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从一开始的互相体谅对方的痛苦到关系的破裂,再到马克思最终的原谅,其中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而玛丽更是为了帮助这个素未见面的笔友立志研究精神病学,最后又因为马克思的愤怒销毁了自己所有的著作,抛弃了丈夫的爱,陷入了彻底的失望堕落之中,如果马克思最终没有原谅她,那她就难免一死了。
这种友谊显然超过了夫妻的情谊,甚至能彻底改变一个人,力量实在是可怕的吓人。
显然,作者是想突出这种友谊的价值,这才叫真正的朋友,我记得以前常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玛丽和马克思就是这么一对知己,他们在信中毫无保留的叙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缺点,完全是一片真心。
不知道为这部影片评高分的人是不是被其中的这种友情所深深打动,看见豆瓣上的评论,有人在看到结束玛丽走进马克思住处发现马克思已死的时候痛哭了,为朋友之死而哭,还是为这种伟大情谊的终结而哭? 好在玛丽没有哭,她静静地坐在马克思旁边,拉着马克思的手,默默注视着贴满了自己信的客厅墙壁,感受着这种温暖。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我猜玛丽会变的更坚强,这种友谊在她的心中永远不会枯竭,给她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动力,她会再认识很多朋友,但唯一的朋友永远只有一个。
马克思和玛丽的通信很值得一读,语句浅显易懂却让人无比温暖,在不经意之间却又隐藏着人生的哲理,例如马克思写给玛丽的这一段话: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 even the ma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 my warts and all, 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 however, 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am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also said, that everyones lives are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 like mine, have cracks, 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s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读完以后,你会有什么感触呢?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秒速5厘米,后感,,影评
能中毒是件幸事好好珍惜自己的青春和身边的人吧!
:呐听说秒速是5厘米
:嗯什麼
:樱花瓣落下的速度
:每秒5厘米
每秒5厘米似乎这个速度并不是很快,甚至可以说是很慢。
人的步行速度都比它快。
可这个速度如果保持了13年呢。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来。
5CM/S*13年*365天*24小时*60分钟*60秒=.4公里.
.4公里。
这个距离正好是绕行地球半圈的距离,也就是南极和北极的距离。
当然也许这只是个巧合,经过网络秒速5厘米贴吧的一些专业达人的分析,贵树和明里最后一次见面到岔道口的相遇,正好是13年。
如果这一切都不是巧合的话,只能赞叹新海诚的大纲写的是如此的精细。
两个曾经相溶的心,经过了13年的时间,彼此达到了地球上最远的距离。
括号内为本人纯手工机打:
(老实说经过了13年的时间,彼此达到了地球上最远的距离。
这段话我不赞成,影片的第3小节,贵树和明理都在彼此挂念着对方,尽管他们不在一起。
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在铁路岔口的,尽管互相都感觉到了对方,但明理并没有留下来,而是选择了离开。
而贵树在最后的释怀一笑,说明他们彼此都成熟了。
明理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因此只能在心里默默地为贵树祈福,把这份情感埋藏在内心深处。
而贵树也并没有追过去寻找明理,13年来的思念也应该结束了,既然看到了明理过得很好。
因此,贵树解脱了。
如果相见会给彼此带来伤害和痛苦,那还不如不见,彼此把深深的思念埋在心底。
因此我不认为他们的心经过13年的时间,到达了地球上最远的距离。
恰恰相反他们的心是交融到了一起的。
)
此片我看了不下N次,每看一次就纠结一次。
哎。
。
。
新海诚用那最温馨和平淡的画风和叙事刻画了最平淡也是最刻骨铭心的爱情,明理少年时候的的配音是如此的纯净和清澈、可爱。声优:近藤好美
此片基本上所有的场景都取自真实的场景,不得不佩服日本动画人的认真和用心。
以下为复制粘贴XXX网页的XX作者,影评写的很好。因此,鄙人复制粘贴给大家欣赏:
《樱花抄》
入夜以后的东京,其实比烟花更寂寞。
舔着地平线的最后一缕黯淡的余光,被深蓝的夜空吞没的最后一片残云,向远方一盏一盏地蔓延开来意兴阑珊的灯火。
新海诚创造的画面唯美得让人心疼。
其实在很多处地方,大可以给画面做一个长时间的定格,像城市的广角镜头,雨天的足球场,残破的邮筒,荒芜草地里掉落的牙膏皮,晚霞里天空中飞机带过的长长云线,清晨一个人在教室里写信的贵树的孤单身影,暴风雪里的车站明灭闪烁的信号灯,倒视镜里渐渐退去的夕阳。
如此细腻的画面,与新海诚有些时候刻意定格的瞬间,可以看出他所想表达的一种幽微委婉的淡淡忧伤。
每一个静止的画面的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
而在影片的很多地方,新海诚过于快速的切换画面反而让观众大脑跟不上眼睛,来不及体会到影片深处汹涌的暗流,对于那些只看过一遍电影的观众,尤是如此,相当遗憾。
而那些画面如果观众在看电影时静静地分解动作,慢八拍重放,或许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整部影片所体现的深入骨髓的伤逝之情。
影片里曾有过一只叫声清脆的大斑啄木鸟,出现在贵树前往探望明里的前夜。
贵树疲惫地趴倒在桌上睡着了,梦里变成那只飞鸟,一心只想翻山越岭,前往见明里一面。
啄木鸟飞过夜的东京,细碎而忧伤的月光和冰冷的城市,头顶漫天的星空,穿越到云的彼端。
冬末呼啸的烈风和遥远的距离,都无法阻挡少年的决心。
第一话结尾时,还是那只飞鸟,在凄冽的叫声中,贵树和明里就此开始走向每秒5厘米的告别之路,从此再也不曾见面。
整场大雪和路上不断晚点的列车只是整个阴霾情绪的铺垫,而整个煎熬的过程在换乘站小山贵树丢失了那封花了两个星期写给明里的信件丢失后把这份隐忍的情绪推到了极点,这是封命运攸关的信,如果在好莱坞的片场里,估计主人公此时一定是呼天抢地地跳下站台,不顾疾驰而来的列车,冒着被撞死的危险也要捡回信件。
但贵树没有这么做,如果考虑到这封信在后面的剧情中对明里和贵树今后一生命运有可能完全不一样的决定性的作用时,那么贵树没能把它拾起的确只能说是造化弄人了。
不过对于只有13岁的贵树来说,也许真的不能太苛刻了。
况且那时前往高崎的两毛线列车已经离站台近在咫尺。
在强烈的列车前灯里,那一刻像犯了错的孩子一般伤心欲绝地站在站台上的贵树,身影是那么的单薄和消瘦。
影片里有些微妙的细节,不容易被观众察觉,但却是两人此后命运的风水点。
两人在岩舟车站分离的那一刻,新海诚再次给出一个细微得难以觉察的剧情。
列车启动的最后一刻,可以看到明里表情有一下明显的抽动,她的手指在胸前的背包上轻轻触了一下,最终还是放弃了,只是轻声说了一句,“贵树同学今后也一定会很顺利的,绝对!”一句话,却和无数恋人间生离死别各自天涯只剩下祝福彼此的桥段无比相似。
那一刻,电影给出了一份强烈的不详的预感。
明里最终选择了深藏那封写满对贵树倾注所有感情的信,只留下一份淡淡祝福,而贵树也没有告诉明里他弄丢了一封写了两个星期载满了所有想对明里倾诉的思念的信件,两个人都选择了沉默,却都没有想到这份沉默终有一天生长成了天荒地老的陌路。
“在树下那吻的前后,我感觉似乎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小说里,两个主人公都曾说过的话,也是彼此都没有送出为重逢而写下的那封信件的最终理由。究竟什么发生了改变,新海诚没有说,但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类似的感情经历来细细品味一下…
距离对于恋人来说是可怕的力量,而日渐逝去的时间给了可怕这班车一个永远都到达不了的终点。
贵树一直在努力寻找和渴望着那股保护明里的力量,却始终无法逾越现实给他带来的无比遥远的距离和永无边际的无助。
明里一直在等待着贵树终有一天能跨越那道鸿沟,再次来到她的面前,但却终于被吞没在时间的洪流里…
《宇航员》
在宇航员里面,贵树常常坐着一个梦,他和一个轮廓模糊的女孩坐在遥远星球的草原上,眺望远在天边映衬在璀璨光辉里的地球。
长大着的明里的面孔对他来说,已渐渐变得模糊而未知。
鹿儿岛拥有着无比清澈高远的天空,无比柔和的大块云团,以及无比湛蓝的海水。
只是它离繁华的东京,和恋人所在的地方是那么地遥远,遥远到就连在梦里,都再也无法触及。
暗恋着贵树的澄田花苗是心酸的,甚至为了让自己心里有勇气向贵树表白,把成功冲上浪花作为向贵树表白的资格。
从初二开始暗恋贵树直到他远赴东京上大学,为了和他上同一所高中拼命学习,5个365天把这份纯洁的情感深藏心底,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耐心和毅力,又是需要怎样的一份认真的喜欢才能坚持的下来的。
为了和心仪的人一起共同骑过回家时那条短短的路,每天都带着一份揣测不安的心守在车库的后面,如此细腻的女生心思,在每天都得经历的煎熬里,却不曾犹豫和后悔地坚持了5年。
澄田是带着一份无时无刻都深陷于暗恋的痛苦中,但每次见到贵树就又感到无比幸福的无能为力心情,度过那漫漫煎熬的五年的。
影片里最让我心酸的一个片段:在便利店外阴暗的街灯下,每次看到贵树给什么人发短信时,澄田总是在心里默想,如果那个人是她,该是会有多么的幸福…
当花苗的卡布跃出院子热情地舔着归来的主人时,贵树脸上给了一个特写,那是一张黯然神伤,心思如冰的脸,对贵树来说,花苗回家时至少还有她的卡布来迎接,而他和远在天边的明里已是多少年没见过面了,只有不断麻木,无谓而重复地写着永远没有收件人的短信,向一片没有回声的空白诉说着已经快要彻底把他淹没了的万念俱灰。
那时的澄田,其实就像是她在山坡上贵树旁掷出的那架纸飞机,被大风吹向缀满银河星光的夜空,只是一心地为了喜欢的人孤独地在漆黑里向前,却从不曾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到达终点,什么时候又终究会被抛回地面,直至摔得遍体鳞伤…
而贵树所要经历的,则是一次更为漆黑漫长永无止境的孤独之旅,“那真正是一段让人无法想象的孤独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一味前行着,连一个氢原子也碰不到,只是深信着世界的秘密存在于深渊之中,怀着想要接近这秘密的决心。”
电影里有一段原声音乐,夹杂在清新的鹿儿岛一个阳光明媚的充满海风的气息的早晨里,风格类似玛丽和马克思的主题曲,都采用了ambientmusic的曲风。
而澄田在这样的一天也终于乘上了浪花之巅。
也许在她生命里再没有一天能比这一天这么重要了,在毕业前,她终于努力让自己在的内心里找到了一个配得上贵树的理由了,并决定对深藏了五年来的感情宣誓表白了。
“拼命地,只是一味地向天空伸出双手,发射如此巨大的物体,注视于存在于无尽远方的某些东西”与其说,这句话是澄田在说她泪流满面那一刻腾空而起的宇宙飞船,不如说,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贵树的内心对她而言,就像是那遥远的无尽远方,无论她是怎样努力地奔跑,也是永远无法到达的。
在夜色里,澄田望着渐渐远去的贵树的背影,那是一盏始终在孤单中前行的失落的身影,一张总是对她如此温柔却永远无法被读懂的轮廓。
她心里的那盏黯淡的灯火,终于熄灭,曾在黑暗里奋力带她孤独向前的那双翅膀,也终于折断了所有的羽翼,掉落在黑夜的另一边。
在泪水落下的那一刻,澄田终于可以不再继续她的无尽的黑暗之旅,而贵树,仍然孤单地穿梭在永无止境的道路上…
《秒速五厘米》
多年后的东京,樱花依然如此绚烂地凋落,洁白的花瓣,散乱一地,落进敞开的窗户里。
每一朵花瓣都像一颗凋零的心,而每个故事,早已千疮百孔。
“只是一心地前进,想要触碰到那些无法触及的东西,但却不知道那具体指什么。
等我回过神来才发现,日渐疲惫的心,是如此痛苦。
”
贵树还没来得及把相思的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与明里一起分享,始终没有……而明里的身影却早已消失在芸芸的众生里。
当贵树走进书店,随手拿起一本书,看到当初发射的卫星已到达太阳系外,而属于他的那段旅程,究竟又到达了哪里。
15年了,十五年前的铁道两旁,明里说,真希望明年这时还能一起看樱花。
十五年后,铁道两旁,一切都那么地相似,仿佛昨天一般,一样的铁轨,一样漫天的樱花,却终于隔开了世上最远的距离。
从我的心到达你的心,秒速五厘米的分离,日日夜夜,终究也已绕地球一圈。
当列车终于消失在眼前,你的身影,早已离去。
就这样,相信总有一天还能一起看樱花的愿望,也最终风干在记忆里,像挂在悲伤孩子脸上的泪痕,成为永恒…
永恒和梦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
当初看完第一遍时,其实我也在想,究竟是什么阻隔了贵树和明里之间的联系,如果他们仍然像过去一样用书信和电话保持着联系,纵使贵树再也没法通过列车前往探望明里,纵使他还没能攒够一个人飞往东京的机票,纵使他的手机里无法理解地没有明里的号码。
他们依然还有希望的。
在影片的后期采访里,新海诚对这个话题给出他的一个模糊不清的回答,原话大概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这种无能为力的客观因素下,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的情况可能已经渐渐变得平常。
之后个人在重看时,特别注意了片尾的MV片段的细节,由于放的太快,外加观影时还要注意字幕。
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段观众会错失很多重要的细节。
重看几遍后,才渐渐看出一些倪端。
这里仔细作个回放:
离开书店的贵树再次经过曾经住过的旧宅,视野停留在少年时曾无数次打开的信箱上。
坐在贵树曾经独自前来探望她的那条东京和岩舟之间的路上,长大后的明里发呆地盯着窗外,眼神带着淡淡的迷茫。
辞职后的贵树独自穿梭在繁华的东京的夜景里,漫天飘落的雪花和当初前往探望明里那个夜晚如此熟悉。
十四岁那年,独自看着漫天凋落的樱花的明里。
追在贵树后面的澄田。
在那次相聚分离后,一封明里开了个头,却终于再也无话可说的信件。
两人的生活终于渐渐地没有了交集,而此刻,如果当初贵树没有遗失在风里的那封信件在明里手上,事情也许又会有多大的不同吧。
这是明里寄给贵树的最后一封信,之后渐渐地两人的信箱都只剩下一片空白。
这时的贵树旁多了花苗,只是贵树始终没有进入角色,仍然在他那条孤独前行的路上
明里的旁边也多了另外一个人,但是故事的细节,我们无从而知,也已经无力纠缠。
贵树抬头的瞬间,眼前又浮现起在雪地里奔跑着的明里,那时他们都还小,而那张被冻得微微发红的脸,却再也没有给他答案。
十四岁那年,一个人坐在教室角落发呆的明里,一个人坐在教室角落发呆的贵树,没寄出去的信件,没打出去的电话。
MV的最后,画面再次切回到两人未寄出的两封信件。
在列车晚点的几个小时里,明里在候车室火炉旁写下的那封,和贵树倾注了两个星期,最终丢失在刺骨的寒风里的那封,拉开了这场秒速五厘米的漫长旅程的序幕,也就此在不经意间注定了两人的结局。
“然后某一天清晨,我发觉自己以前那么认真诚恳的感情,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贵树坚持了十五年的感情,十五年来醒着睡着站着坐着梦里梦外都放在心上的竭尽全力想要去维护的那份感情终于还是无疾而终。
仍记得在返程东京的路上,将手掌贴在车窗上的贵树,那么坚决地渴望总有一天能够拥有保护明里的力量。
在十五年夜以继日的煎熬中,在终于可以兑现诺言的一天到来之时,那个他想保护的人却已经随风而去,消失在岁月的风尘里。
贵树的等待是悲情的,而澄田则是追随着悲情的悲情。
爱情本就没有对错,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本就是一场悲剧。
花苗是可怜的,她把一个女孩子最青春的年华都赌在了一场从一开始就没有结局的暗恋上,在她成年之后,她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留给她的所有记忆只是无数个充满苦涩的夜晚。
五年来她所有的心情,都是关于一个男生的,一个她永远也无法走进,总是注视着无比遥远的远方的男生。
而这段每天都使她更加痛苦的暗恋心情也注定将会在她记忆深处陪她度过一生…
像贵树这样的男生在这个年头已经很少了,十五年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它抽象到我们无法想象。
那一刻,我大脑里掠过两个背影。
《云水谣》里的王碧云,和《荒岛余生》里的查克。
王碧云等了陈秋水一辈子,终身未嫁,查克在荒岛上孤独度过的四年里,靠对着凯莉的思念支持着活了下来。
最终王碧云等来的是陈秋水丧生于高原雪崩的噩耗,查克等来的是凯莉早已嫁人的答案。
请不要说遗憾是一种美丽,请理解挣扎出一段岁月是多么的困难,又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忘记的,即使抹平了棱角,剩下的依然是底色。
人们常常无可救药地保留着悲伤,因为那一刻空旷无比的内心,早已一无所有,只剩下所有忧伤堆积成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已经成了生命继续下去仅有的所有理由。
如果喜欢一个人,那是因为我们真的无能为力…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过,“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
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总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也许就会永不复存在。
”明里对于贵树,贵树对于田澄,都是彼此生命里永远无法承受之轻,而存在的那条线,我想,也许就是新海诚在影片的最后想给观众表达的所有…
如果这一天你的身旁有幸有这样一个人,请给自己写一份拥有美好结局的剧本。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都充满了秒速五厘米,那么,我想,这个世界离它的末日也一定不远了。
对于《秒速五厘米》,想说的最后一句话。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