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角度看《哪吒》: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众的评价差异 (从豆瓣角度看电视剧)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于2019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自上映以来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豆瓣作为国内最大的文艺社区,汇集了众多专业影评人、影视爱好者和普通观众,对《哪吒》的评价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本文将从豆瓣角度出发,探讨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众对《哪吒》的评价差异,分析其原因并探究该差异对电影艺术的意义。
专业影评人的评价
从专业影评人的角度来看,《哪吒》是一部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它打破了传统国产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呈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创新意识。以下摘录几篇影评人的评价:
- 《新京报》影评人周星:影片在故事、角色、视效三个层面都展现出破圈的尝试,传统的叙事套路被打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封神新语”。
- 《北京晚报》影评人李子柒:电影将中国传统神话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用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哪吒这个经典人物,颠覆了传统形象,让人耳目一新。
- 《南方都市报》影评人陈竺:影片在视效上的用心可见一斑,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国产动画电影树立了新的标杆。
专业影评人对《哪吒》的评价是积极正面的,他们肯定了影片的创新性、颠覆性以及在视效方面的出色表现。
普通观众的评价
与专业影评人不同,普通观众的评价则更为多元化。在豆瓣上,对《哪吒》的评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既有赞誉,也有批评。
赞誉
- 豆瓣用户@晓风:这是一部可以载入国产动画电影史册的作品,制作精良,故事感人,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 豆瓣用户@小雨:电影的画风很独特,哪吒和敖丙的人物塑造也很讨喜,是一部适合全年龄段观众观看的好电影。
- 豆瓣用户@大壮:影片的视效非常震撼,打斗场面很精彩,看得我全程肾上腺素飙升。
批评
- 豆瓣用户@明月:剧情太俗套,就是传统的英雄救美故事,毫无新意。
- 豆瓣用户@青草:电影的台词太啰嗦,很多地方显得拖沓,影响了观影体验。
- 豆瓣用户@竹子:角色的心理刻画不够深入,哪吒和敖丙之间的矛盾冲突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
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普通观众对《哪吒》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他们更看重影片的情节、人物和台词等方面。
评价差异的原因
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众对《哪吒》的评价差异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视角与大众视角
专业影评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审美水平,他们更关注影片的技术层面、艺术性以及创新性。普通观众则更关注影片的情感共鸣、娱乐性以及观影体验。
审美取向不同
专业影评人往往更注重影片的艺术性,而普通观众则更注重影片的娱乐性。对于创新性和颠覆性,专业影评人可能会给予更高的评价,而普通观众则可能倾向于更传统的叙事模式。
信息获取渠道不同
专业影评人掌握着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资讯,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影片的创作背景、制作过程和导演意图。普通观众则更多地依靠口碑和宣传信息来了解影片。
评价差异的意义
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众对《哪吒》的评价差异反映了电影艺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同群体的评价标准和审美取向可以丰富影片的解读空间,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同时,不同评价视角的相互碰撞也有助于电影创作者深入理解观众的需求,在创作过程中兼顾专业性与大众娱乐性。在电影艺术创作与市场反馈之间架起桥梁,推动电影艺术的健康发展。
结语
从豆瓣角度审视《哪吒》,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众的评价差异凸显了电影艺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专业影评人的评价侧重于影片的艺术性、创新性和技术层面,而普通观众的评价则更关注影片的情节、人物和娱乐性。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专业视角、审美取向和信息获取渠道。不同评价视角的相互碰撞丰富了影片的解读空间,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