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运用:摄影师灵活运用各种镜头,创造不同的景深、视角和叙事效果。(摄影镜头运用)
镜头是摄影器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决定了照片的成像效果。摄影师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镜头,来创造不同的景深、视角和叙事效果。
景深
景深是指照片中清晰对焦的范围。景深的大小取决于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浅景深可以用来突出主体,虚化背景,从而创造一种梦幻的效果。深景深可以用来表现整个场景,清晰地展现细节。
这是一张浅景深的照片,主体清晰对焦,背景虚化。

这是一张深景深的照片,整个场景都清晰对焦。
视角
视角是指镜头所能涵盖的范围。视角的大小取决于镜头的焦距,焦距越短,视角越大,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广角镜头可以拍摄出广阔的场景,适合拍摄风景、建筑等题材。中焦镜头可以拍摄出中等范围的场景,适合拍摄人像、风光等题材。长焦镜头可以拍摄出远处的物体,适合拍摄野生动物、体育赛事等题材。

这是一张用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视角宽阔,涵盖了广阔的场景。

这是一张用中焦镜头拍摄的照片,视角中等,适合拍摄人像、风光等题材。

这是一张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照片,视角狭窄,远处物体放大清晰。
叙事效果
镜头还可以用来创造不同的叙事效果。例如,广角镜头可以表现壮阔的场景,增强照片的史诗感。中焦镜头可以表现平凡的生活,拉近与观者的距离。长焦镜头可以拉近远处的物体,营造一种神秘感和悬念感。
摄影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拍摄题材和创作意图,选择合适的镜头。熟练运用镜头,可以极大地提升照片的艺术表现力。
总结
镜头是摄影师手中强大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摄影师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通过灵活运用镜头,摄影师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传递不同的信息,并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
电影摄影术语
定格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之一。
其表现为银幕上映出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为静止画面(呆照)。
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
具体制作方法是,选取所摄镜头中的某一格画面,通过印片机重复印片,使这一停止画面延伸到所需长度。
根据镜头剪辑的需要,定格处理可由动(活动画面)到静(定格画面),也可由静(定格画面)到动(活动画面),也有的在影片结尾时,用定格表明故事结束,或借此点题,以便给观众留有回味。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
为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创用。
特写镜头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因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
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出画入画电影艺术处理镜头结构的一种手法。
镜头画面中的中心人物或运动物体离开画面,称为出画;人物或运动物体进入画面,称为入画。
当一个动作贯串在两个以上的镜头中时,为了使动作流程继续下去而不使观众感到混乱,相连镜头间的人物或运动物体的出画和入画方向应当基本上一致,否则必须插入中性镜头作为过渡。
圈入圈出“划”的一种变化。
以圆圈的方式,从画面中心圆点开始逐渐扩大(圈出),或以圆圈将整个画面逐渐收缩为圆点(圈入),并由下一个画面所取代。
有时圈入也用于强调或突出画面上某一细节部分。
切出切入指上下镜头直接衔接。
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
这种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镜头组接方法,能增强动作的连贯性,不打断时间的流程,具有干净、紧凑、简洁、明快的特点。
往往用于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行动的衔接。
在故事影片的拍摄中,同一场面内的镜头,一般多采用这种衔接方式。
随着镜头的切出切入,观众在视点的不断变换中,逐渐了解表现对象,并不感到画面的组接痕迹。
淡入淡出也称“渐显渐隐”。
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
后一个画面逐渐显现,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的开端称“淡入”,表示一个段落的开始;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直至完全消失,称“淡出”,表示一个段落的结束。
淡入、淡出节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间歇,产生一种完整的段落感。
随着电影节奏的加快,今已较少采用。
划入划出简称“划”。
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
用不同形状的线,将前一个画面划去(划出),代之以后一个画面(划入)。
一般适用于表现节奏较快、时间较短的场景转换;尤其是在描写同时异地或平行发展的事件时,划的组接技巧有着别种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其不足之处在于,如处理不当,容易使观众意识到银幕的四面框的存在,削弱了画面形象的真实感。
化入化出也称“溶出溶入”、“溶变”,或简称“化”、“溶”。
电影中表示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
指前一个电影画面渐渐消失(化出)的同时后一个画面渐渐显现(化入)。
两者隐显的时间相等,并且在银幕上呈现一个短时间的重叠,即经过“溶”的状态实现交替。
也常用以表现现实与梦幻、回忆、联想场面的衔接。
“化”的方法,比较含蓄、委婉,并往往有某种寓意。
根据内容、节奏的需要,“化”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在1-3秒之间。
长镜头“短镜头”的对称。
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
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
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
一般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
其中运动长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
由于长镜头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因此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和景别,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
长镜头的拍摄,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
跟镜头又称“跟拍”。
摄影机跟随运动着的被摄对象拍摄的画面。
跟镜头可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角色在行动中的动作和表情,既能突出运动中的主体,又能交代动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使动体的运动保持连贯,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
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
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
空镜头的运用,已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拉镜头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
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类型电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好莱坞占主流地位的一种影片制作方式的统称。
电影艺术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电影所特有的不同类型的影片。
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技巧和格调而形成的影片的范畴、种类或样式。
例如,好莱坞电影最重要类型之一——西部片,具有独特的题材领域、自然背景、地区特征乃至于场景、服装、道具等造型元素,并由此产生这一类型独有的叙事方式、形象构造、场面调度等艺术手法。
其他类型如喜剧片、歌舞片、犯罪片、警匪片、侦探片、恐怖片、战争片、社会片、伦理片、幻想片、心理片、历史片、传记片、爱情片、儿童片、体育片、灾难片等都有各自的传统特征。
类型电影是艺术产品商业化、标准化的表现形态,多以观众喜爱的明星扮演的定型化的人物、观众感兴趣的流于程式化的情节,富于刺激性的图解式的银幕形象牢牢地抓住观众;但由于它保留了历年来艺术家们卓有成效的创造,形成电影自身的传统,并随着时势的推移不断有所变化,符合大众化艺术的要求,因此为好莱坞电影赢得广大的国际市场,并为其他国家商业电影所仿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导演个人风格的强调、各国新电影流派的兴起、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异,电影类别及其内涵、技法、形式、界限均发生很大变化。
推镜头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被摄对象向前推近的拍摄方法以及所摄取的画面。
摄影机向前推进时,被摄主体在画幅中逐渐变大,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所要表现的部位。
其作用是突出主体、描写细节,使所强调的人或物从整个环境中突现出来,以加强其表现力。
推镜头可以连续展现人物动作的变化过程,逐渐从形体动作推向脸部表情或动作细节,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后景镜头中位于主体后面或靠近后边的人或物。
后景在镜头画面中,与前景相对应,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
后景可以丰富画面形象,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镜头的空间深度,从而构成场景的典型环境和生活氛围。
摄影机取俯角拍摄时,画面中后景的表现最为明显。
在某些场面处理中,后景即构成背景。
根据场面调度的需要,随着摄影机在场景中的运动及机位的变化,后景也可能相应地转换为前景。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
视距比特写稍远。
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动占据画面显著地位,成为主要表现对象,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
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有相似之处,即视觉效果比较鲜明,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在表现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关系方面,近景有其独到的艺术功能。
近景有时也用于摄取景物的某一局部。
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称为“中近景”。
前景镜头中位于主体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
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
具有烘托主体和装饰环境等作用,并有助于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在某些移动摄影中,借助前景的变化与更迭,可增强镜头的运动感与节奏感。
前景应与画面内容有机结合,片面追求前景的装饰美,会破坏画面的统一,甚至削弱或混淆所表现的主体。
根据场面调度的需要,随着摄影机在场景中的运动及机位的变化,前景也可能相应地转换为后景。
内景也称“棚内景”。
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内景的有利因素是不受天气、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同时较易于创造出所需的环境气氛和视觉效果;不利的方面是耗资大,制作费时,某些场面容易显露人工痕迹,缺乏真实感。
因此,导演为了追求场面真实,近年多采用实景拍摄。
实景非人工搭制的场景。
电影拍摄中,为了追求环境的逼真效果,所直接选用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
一般须作不同程度的加工布置,以符合剧情需要。
实景使影片中出现的场面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既可节约制片成本,也有利于加快摄制进度。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全景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
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全景和特写相比,视距差别悬殊。
如果两者直接组接,会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大幅度的跳跃,常能收到特有的艺术效果。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
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
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利于表现地方色彩或民族特色。
外景由美术师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事先选定,并可按照导演的创作意图对实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征和时代气息。
远景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的电影画面。
这种画面可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
远景可用以表现规模浩大的人群活动,渲染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
同时,远景也常被用来抒发情感、创造意境,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或突出人物的内心波澜。
场记影片拍摄阶段的一项工作内容,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主要任务是将现场拍摄的每个镜头的详细情况:镜头号码、拍摄方法、镜头长度、演员的动作和对白、音响效果、布景、道具、服装、化装等各方面的细节和数据详细、精确地记入场记单。
由于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场景和数百个镜头进行拍摄的,拍摄时不能按镜头顺序进行,因此,场记所作的记录有助于影片各镜头之间的衔接,为导演的继续拍摄以及补拍、剪辑、配音、洗印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
影片完成后,这些记录还可供制作完成台本之用。
导演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
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
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
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
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
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化装师影片的重要创作人员之一。
化装师具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美学素养、绘画基储历史知识和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能够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化装技法和技巧,带领和指导助手完成影片所规定的化装任务。
化装师根据影片总体造型设计的要求和演员形貌的特点,设计角色的化装造型,指导制作各种化装造型所需要的零配件,完成全片人物的试装和定型。
在拍摄过程中,化装师负责保持人物造型的连贯性,并随着人物性格、情绪、年龄、境遇等因素的变化,予以相应的修改,以保持角色外部形象的真实感。
美术师旧称“布景师”、“美工师”。
影片造型设计的主要创作人员。
美术师的工作,从研究剧本开始,由分析人物入手,根据剧情和剧本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资料积累,进行影片的造型设计。
即以化装、服装、布景、道具等造型手段创造剧中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影片的空间环境——符合人物规定情境、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点、并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较多动作支点、有利于场面调度和拍摄的艺术空间。
美术师应具有较高的文艺素养和绘画造型能力,并能熟练掌握影片视觉体现的特有规律;应善于组织和指导有关美术造型部门的工作,以努力体现总体设计意图。
特技摄影师电影特技镜头的主要创作人员之一。
与特技美术师合作,研究确定设计方案,运用相应的特技工艺技术,以普通的或特殊的摄影设备,完成特技镜头的摄制,以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
特技美术师也称“特技设计”。
电影特技镜头的设计者和拍摄工作的组织者,与特技摄影师合作完成特技镜头的摄制。
特技美术师兼有电影造型的艺术修养和掌握电影特技工艺技术的能力,能绘制特技镜头的画面气氛图,胜任各种透视合成镜头所需的绘画和模型加工等。
在与特技摄影师研究确定具体拍摄方案后,运用相应的特技工艺技术,完成特技镜头的拍摄任务。
特技美术师提出的特技镜头设计方案,须能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与影片总体造型融为一体,并充分考虑到逼真、安全、经济、省时等要求。
制片人一般指电影公司的老板或资方代理人。
负责统筹指挥影片的筹备和投产,有权改动剧本情节,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选等。
制片人大多懂得电影艺术创作,了解观众心理和市场信息,善于筹集资金,熟悉经营管理。
制片主任摄制组的行政领导者与组织者。
根据分镜头剧本及导演的创作意图编制和执行摄制计划和成本核算,参与选择演员,确定外景地点,审核布景设计等工作。
对影片的政治思想内容和拍摄进程负主要责任,同时也对影片的艺术和技术质量负责。
配对白后期录音的重要工作程序之一。
指演员为剪辑完成的后期录音影片或译制影片配录人物对话、独白等。
演员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须反复观看银幕上放映的镜头,熟记镜头中的表演,并使自己的声音、情绪和口型与银幕上人物的表演相吻合。
同期录音也称“现场录音”。
在拍摄电影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摄制方式。
一般使用磁带片收录。
同期录音要求摄影棚备良好的隔音设备,并在摄影机、录音机上加装避音装置。
同期录音也用于外景拍摄现场,所录音响供演员配音时参考,以提高影片对白的质量。
先期录音也称“前期录音”。
影片制作中先录音后拍摄画面的一种摄制方式。
多用于有大量唱词和音乐的戏曲片和音乐歌舞片,即在影片画面拍摄前,先将影片中的唱词和乐曲录制成声带,然后由演员在拍摄相应画面时,合着声带还音进行表演。
声画同步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音画对位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包括两种艺术处理:(1)音画对比。
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
例如在中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
这样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构的作用。
(2)音画对立。
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
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
音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
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音画平行也称“音画并行”。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音画同步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
常用于动画影片。
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
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
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影视中慢镜头各有什么作用,尽量详细点谢谢
1、慢镜头之淡化镜头:来表达恐惧、惊讶和忧伤。
该镜头可以分为淡入和淡出,淡入是指画面由黑色画面进入彩色画面,淡出是指画面由彩色画面进入黑色画面。
根据导演的意图和时间压缩,景色转换等方面,它可以是快镜头,也可以是慢镜头。
黑色不是采用的唯一的色彩。
在故事片中,通常用快速的镜头从彩色突然进入白色的方式,来表达恐惧、惊讶和忧伤。
2、慢镜头之溶镜头:使得镜头的切换变得更加柔和。
溶是指当一个画面慢慢消失的时候另外一个画面同时逐步出现。
它可以使得镜头的切换变得更加柔和。
突兀的东西变得缓慢起来。
这就是说当我们在压缩时间或转移地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镜头连接,混合起来。
比如它可以运用到许多事物的蒙太奇上,比如舞蹈、音乐剧、梦的片断或从现实进入到回忆中。
慢镜头的艺术意境
慢镜头的实质是延长现实中的时间、延长实际运动过程。
它被认为是“时间上的特写”,这种时间的“放大”与叙事铺垫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展示了影视艺术独特的表达手法。
慢镜头以其在表现韵律感、情绪性方面的直接魅力,已成为影视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技巧。
这种技巧可以可表达最强烈的情感、赋予动作美感、创造抒情的慢节奏、强调关键的动作,引起人们的深思、创造出深邃的艺术意境。
焦距,光圈,视角,景深之间有什么关系
导语 :焦距,光圈,视角,景深之间有什么关系?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讲解讲解。
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小。
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相同焦距的镜头在不同规格Sensor上,Sensor size 越大,视角越大,Sensor size越小,视角越小。
镜头是什么
镜头在影视中有两指,一指电影摄影机、放映机用以生成影像的光学部件,由多片透镜组成。
各种不同的镜头,各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它们在摄影造型上的应用,构成光学表现手段;二指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或两个剪接点之间的片段,也叫一个镱头。
一指和二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为了区别两者的不同,常把一指称光学镜头,把二指称镜头画面。
影视中所指的镜头,并非物理含义或者光学意义上的镜头,而是指承载影像、能够构成画面的镜头。
镜头是组成整部影片的基本单位。
若干个镜头构成一个段落或场面,若干个段落或场面构成一部影片。
因此,镜头也是构成视觉语言的基本单位。
它是叙事和表意的基础。
在影视作品的前期拍摄中,镜头是指摄像机从启动到静止这期间不间断摄取的一段画面的总和;在后期编辑时,镜头是两个剪辑点间的一组画面;在完成片中,一个镜头是指从前一个光学转换到后一个光学转换之间的完整片段。
镜头的主要功能为收集被照物体反射光并将其聚焦于CCD上,其投影至CCD上之图像是倒立,摄像机电路具有将其反转功能,其成像原理与人眼相同。
镜头分类
根据镜头的产地分类主要是日系镜头和德系镜头。
日系镜头主要是色彩的还原性比较好,德系镜头的层次感比较强。
市场上中国的镜头也逐渐占领一定的市场,主要是价格比较低廉。